他旅行他回来
他经识了驼铃的寂寞
废墟的眩晕
帐下寒冷的醒寤
同情中断了的辛辣
-----福楼拜
阅读马尔克斯,时常会把自己也带回到过去的回忆中。
也只有不断地把自己放在过去的回忆中,才能读懂马尔克斯。他的书是靠着一遍遍的回到过去,重新回到自己走过的生命历程中。把一幕幕平淡的、迷惘的、空虚的、困窘的、动荡的、反叛的过去,在拉丁世界的历史灰尘中反复摩擦才写就的。回忆夹杂着历史成就了厚重,把回忆打散重组出现了魔幻,讲述回忆在前两个基础上变成了文学艺术。
在《活着是为了讲述》中,不停的与书中的文字进行互动。回想儿时睡过的床,爬过的枇把树,院前的腊梅花,甚至是被大风刮倒在水沟里的狼狈。读《百年孤独》更是让我想起了当年父亲的训导,和爷爷的音容。而这些我以为我早都忘记了。在这之前我甚至不觉得记忆是可以被引导的。
一直都以为“未谙航海术的水手爱海而推舟入海”的状态是年少浪荡的表现,但就在读了《苦妓回忆录》以后,才懂得这不是年轻人的不辛,而是终其一生人的不辛。理解到这些,顿时像复仇过后一般的痛快。从此可以大胆的年轻,可以一辈子都年轻。
回忆给予了马尔克斯创作的欲望,素材,动力。也拉起读者的记忆,你讲故事,我不禁聆听,而且共鸣。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这不是悲你之悲,喜你之喜。而是用你的悲唤起我的悲伤,用你的喜悦让我理解自己的喜悦。
这件事可能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也这只有一条途径能做到——艺术。
不是靠绘画、雕塑、音乐。而是靠对自然真实真切的感受。调动一切感官,去触摸、去聆听、去观察、去记忆。然后尝试用一种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这种真实的自然。就像梵高的《杏花》,布朗库西的《吻》,像巴赫的《G大调》一样,先奋力去感受,以自己的方式去冒险,去重新加工,大胆表达。把生活变成狩猎场,记忆变成无所不包的仓库,再把精心挑选,凿刻、描绘、谱写的放在客厅里。吸引着来客忘情的流连。
这应该也是艺术的终极的目标,用“我的”唤醒“你的”,用暧昧又复杂的独一无二去引导人做一个自由完整的“人”。马尔克斯在这条路上已经做到了极致,在读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时,每读到盖茨比站在河岸望着对面岛屿闪烁的绿光时,自己内心的那点欲望的火苗也会蠢蠢欲动,难以自持。但当我去看电影时,看到那星绿光变成现实时,丝毫没有共鸣的感觉。那束光已经成了导演的光,而不再是我的了。这种在情感上的共鸣,在马尔克斯的书中,变成了一种,对生活真实的深刻体悟。是不断回到儿时睡过的旧床上,回到灰头土脸的故乡里,回到沧海横流的国家命运里。重新思考意义,重新定义生命,重新活下去。
这也是从这个作家身上感受到最深的地方。
可以不踏实,可以沉沦,甚至可以邪恶,但是必须真实,调动身体的感官,意识里的观念,不停的探索,不停的思考。不轻易的对当下所得所经历的下定义。
把自己交给生活,即便身在泥沼,步步为营。
所有的意义把它抛给未来,抛给时间。
我只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