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书名迷惑,它不是一本只针对青少年的书
我很喜欢这本书,它应该是近几年我读的所有书里让我觉得最受用的一本,因为书中诸多观点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了我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也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其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指出问题和分析原理,还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案,让我至少有尝试的方向和动力。
谈谈让我印象最深的几个点。
一、让自己的大脑工作在拉伸区
自从离开学校之后,我对于学习一直处于比较困惑的状态,即掌握的知识一直熟练掌握,全新的知识却很难再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因为我一直让自己的大脑在舒适区和困难区横跳,却很少在拉伸区逼一把自己。对于已经熟稔掌握的知识,因为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所以总是喜欢停留在已知阶段,不断重复;而进入全新领域之后,为了达到挑战自己的目的,往往会想一口气吃成胖子,一头钻进最难的核心区域死啃,最终发现啃不动而放弃。书里的一个观点我很赞同:看一眼就会的问题不用关注也不用去解决,看一眼完全没有思路的问题也不用急着去解决,那些看一眼有一些思路但却不甚清晰的,才是在当前阶段我们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因为它们正好让我们的大脑处于拉伸区,可以促进我们神经元进行连接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最终让那些啃不动的“核心区”,也会因为自身知识网络的形成而不再难啃。
二、关于七个小球
我最近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做A的时候,B、C甚至更多的事会不断地在自己的脑袋里闪现,可能持续时间不长,但是却切切实实地让自己的思绪偏离了A。最后再来思考整个过程,发现在那几个时间段里自己对A毫无印象,就像从来不曾做过一样。
如果我们做不到让七个小球都集中在一件事上,那么可以把正在乱飞的小球停下来,具体方法有两个:一是强制让他们在大脑里面停止。当然,这不容易做到,否则它们也不可能一直在脑袋里飞。二是立马把这件事写下来,然后全神贯注地投入手上正在处理的事情。第二个方法对我而言非常有效,因为写下来了,自己就不用担心会把这些想法忘掉,所以它就不会反复出现在自己的脑袋里。当我们做完手上的事之后,再回过头来处理自己在途中写下来的事,这样就能让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时都非常专注。
三、不要沉迷于打卡,将打卡变为记录
沉迷于打卡,往往会让我们注重打卡动作本身而非打卡的过程。曾经我连续背了500多天的单词,但是一旦有一天断掉,就像一跟弦断了一样,再也续不起来,我就停止背单词了,因为我心里的想法是即便我继续背下去,那空出来的一天在时间线上也不会再连上。同时反观打卡本身,我经常为了达到打卡的目的而囫囵吞枣式地背单词,实际只是把这些单词过了一遍,并没有记住。而变打卡为记录,我们会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事情完成后的“记录”上,这本身就是一个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不但不会给自己带来为了打卡而打卡的困惑,也能在记录的时候加深一遍对于当天所学的记忆。
四、不要使用重复做事的方式来加深认知
重复练习可以让我们更加熟练,但是不会让我们学会更多。与简单重复相比,我们应该遵循“定目标——专注投入——有效反馈——保持大脑在拉伸区工作”的模式,来让自己不断地进行知识的累积和技能的提升。其中,“有效反馈”最为重要。不管是自我剖析,还是寻求第三方的反馈,我们必须要准确地知道我们在进行这四步的时候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才能在下一个循环中有的放矢,有效地进行针对性改进。
五、读书重要,但放下书之后的实践更重要
一般我会在年初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年内要读多少本书。目标定好了之后,我的注意力往往就集中在“我需要在什么时间内读完一本书”,然后就拼命地往前赶。但最终结果是我的重点放在了读书的数量上,而对于阅读的质量却不怎么重视(跟前面提到的打卡很类似)。结果就是阅读几个月之后,看过的内容就全都忘了。而本书指出,读书只是我们学习中的一个步骤,我们不能把书读完之后打个卡就完事,更重要的是需要把书中所学所感投入到实践中,这样才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如果不能实践,也需要好好地把自己的阅读所学进行总结梳理,这样也能在这一轮总结中夯实那些曾经飘浮在自己大脑中的想法。
千万不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进入只追求数量的怪圈。
暂且写下这五点让我印象或者感触最深的点。其实整本书里面有很多值得让我思考的地方,我也做了很多标注,以后会不定期地拿出来看看,常读常新。
如果你对当前的学习状态(不仅是针对在校学习)感到困惑或不满,这本书一定值得你花时间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