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原著和电影《半生缘》之我见

原著和电影《半生缘》之我见

作者: 徐小晫 | 来源:发表于2020-10-03 10:00 被阅读0次


    张爱玲的《半生缘》和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半生缘》。在这史上堪称最长假期的部分闲暇时光里,作者近距离重读了两部名著。

    两部名著,因为有目共睹,所以不用过多形容。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半生缘》有目共睹,阅读张爱玲,仿佛就在阅读旧时代的中国城市烟火。而观看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半生缘》,则累计不断的票房纪录在那放着,那个时代的记忆,对爱情的记忆。

    文学作品烘托的是时代的特性,是每个人的特性。而电影则烘托的是这个时代最美好最纯真的特性,以及生活带给每个人全新的体验。

    在张爱玲的《半生缘》里,小说家,用一个人开始进入故事,从一个人和另一个的关系开始,自然而然打开了另一个人的故事,这种方法是自然而然,也是张爱玲使用的最为巧妙的。

    张爱玲的文学气质和文学才能,就是能够从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或许不准确,但她又能从一个人的思想活动过程中,哗变出另一个人的故事。这故事,何止是故事,就是人生。

    旧时代的大上海,依旧繁华盛世。阅读小说《半生缘》比看电影《半生缘》最大的满足感,一是时间的流逝,不再像电影那样,剪辑的快速而一闪而过。二是对人物的细节,对生活的理解。小说《半生缘》要比电影《半生缘》来的漫长而历久弥新。

    我们常说,一部好电影的三个要素,人的变化,事情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变化。当然许鞍华导演的《半生缘》在这三方面,都做的比较的完美。2个半小时的电影要浓缩小说几十万字的叙述,一个字,难,三个字,非常难。

    从看小说《半生缘》再到,昨晚偶尔手机控,翻看一会电影《半生缘》,觉得电影是小众的,而小说则是大众的。

    “你这不是自取其辱吗?”其实自取其辱并非是坏词。今天的时代也好,还是电影《半生缘》热播的时代也好,还是以后的时代也好,人们最终只会记住原著张爱玲的《半生缘》。记住电影时的人们,一扫而过,并没有在大脑深处留下痕迹。

    读原著与看电影《半生缘》之我见的,第二点就是读原著留下的大脑痕迹,而看电影,只是当时热泪盈眶而已。

    碎片化的阅读,追剧,或者电影,不能说不好,但只能说留在人体感官的东西,未必会留在人体体内。

    现在很多时候,人们常常讲,学任何东西,要内化于心。其实这内化于心,就像作者说的读原著《半生缘》会比看电影《半生缘》留在大脑里很多痕迹。

    这痕迹是什么呢?一是对张爱玲所描述的时代,产生联想和想象,对人物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会了解那个时代,其实距离今天并不遥远。人类共有的东西,不会随着时间轻易放飞自我。这共有的东西,有真、善、美,也有唯利是图,也有对个人的保护主义。这些都可以叫做,人性。

    张爱玲是伟大的作家,因为,她不但描述了人性的一面,而且描述了人性的多面。

    二是小说中所讲述的参差百态的人生,如果读者越早明白,越早受益。这和看电影《半生缘》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阅读小说,看似乏味不堪,会比葛优躺,总比各种网络晒要累的多。但这累,其实按张爱玲的理解,是生活的意义。在中国这个本位思想浓重的社会里,有两种思想在进行碰撞,一种是进步思想,即代表张爱玲在小说《半生缘》里描写的主人公蔓桢积极向上的代表。一种是和主人公蔓桢反向的种种人物,他们并不是不积极,而是在我理解,就是人与人天然的不同。

    张爱玲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把人与人的不同,很天然的,很自然的,很顺其自然的描写出来。这是一个一流作家,极大的能力和素养。两种的思想的碰撞,即两种类型人的碰撞,在张爱玲的作品《半生缘》里,看不出多大的仇恨,但终究是时代的品鉴者和经历者而已,但却用作品还原历史的一个片段而已。

    思想的碰撞,才能收获新知。在很多小说里,看不到这种自然而然的碰撞。有的只是,自行控制的碰撞或者历史的碰撞。而真正的碰撞,在张爱玲的文字里,在她的文学功底里,也在她对整个社会的通透了解和体悟之上。这些感想获取,是和看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半生缘》不可同日而语的。

    碎片带来感官效应,而小说带来碰撞,电影及时满足观众内心的需求,而小说延迟满足欲望的人生难题。

    三是我曾经讲过,任何一本名著,或者大家的作家的可读性,耐读性都没有二话可以说。同样张爱玲的《半生缘》也在于此。可读,很多人讲,这不就是在讲人的感情吗,对,也不对。你说哪本小说,哪本好小说不再讲爱情。又有哪本经典,无不透过感情,爱情,来洞穿真理或者新知呢。

    很多人说,阅读最好的方式,就是带着自己去读。其实读张爱玲的《半生缘》和看许鞍华导演的《半生缘》最大的区别是,阅读本身,就是带着问题开始的。而电影是带着消遣或者一般了解而来。

    层次的不同,没有对与错。相反,我认为层次,即代表着认知层面。张爱玲的《半生缘》我看过很多书评,无不是在讲,张爱玲在写自己。其实这类书评,我认为不叫做书评。

    作者写作,怎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主义?其实张爱玲之所以是张爱玲,就是他站在普罗大众的肩膀上,了解生活,了解半生缘,这种了解,功夫永远在诗外。能把每个人物都描写的那么具体,那么活而不是死,这是写她自己?只能说,张爱玲是一位深刻的作家,一位柔情又冷峻的作家,一位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好的阅读,带来的收获远远不止这些。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人生的终极意义还在于认识不同的世界。阅读正是打开不同世界的一个极好平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著和电影《半生缘》之我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qw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