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看着躺在一旁的她。想起昨晚手指在她身上滑动的感觉,细腻,绚烂。
现在还如同发作的毒瘾刺激着我的中枢神经,使我又蠢蠢欲动。
可昨晚事后被压抑的理智又在提醒我:“再这样下去你会废掉的。”
我颤抖着,挣扎着,欲望燃烧着。
“就一会儿,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及时停下来就可以的。”我心里出现一个“循循善诱”的声音。
我情不自禁的摸上她,她散发出一阵光,我又迷失在“缤纷”世界里。
回过神,一上午已经过去。我又陷入了空虚,自责。与昨晚一样懊悔。
我放下手中的手机,回想过去的四个小时,我得到了什么?
什么也没有得到。
手机,线上生活,网络信息,支撑了我现在全部的生活。
我如同提线木偶,被它们任意牵扯。
醒来,抖音,微博,知乎,头条,B站,睡去。
大量碎片化,娱乐性的信息吞噬着我的时间,麻痹着我的神经,误导我认为这是充实的一天。
这些信息充斥着我的脑袋,把它构造成了一个信息垃圾场。
我对结构化的知识吸收丧失了耐心,因为我已经习惯了这种快速的知识消费。看书只看了第一句,马上变得烦躁,想着:“为什么没有人把它提炼出来,只告诉我精华就好了”
“思考”已经被我弃如敝履。
这样的情况在周围比比皆是。
真的是我们自制力不够吗?
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普通人在互联网公司有个统称:流量。
而他们为了获得我们这些流量,变着法的“投其所好”。
从我们下载一个APP开始,就开始要求获得我们通信录权限,存储权限;诱导我们完善自己的个人信息,从而获得我们的基础信息;从我们对APP的操作,访问的信息分析我们的行为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我们被打上一个个的标签,针对性实施策略。
以网购为例,我们在某网购平台注册了账号,没有填写任何信息,所以现在平台拥有我们的信息只有一个手机号。接下来我们在平台里浏览了iPhone,小米手环,海贼王的手机壳,那现在打在我们身上的标签可能是:40岁以下,喜欢电子产品,喜欢动漫。紧接着我们浏览了婴儿床,则再加一个标签:有小孩。我们的行为越多,产生的数据越多,通过算法不断的修正,在我们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准确。之后平台会根据这些标签给我们推荐商品,一段时间不去这个平台,他还会根据标签产生个性化的推送,吸引你回去。
这也是为什么越刷抖音越上瘾的原因。
分析我们产生的数据,准确抓到兴趣点。反过来推送给我们希望看到的视频,不断刺激我们精神G点,然后某个情绪持续高亢兴奋到我们精力耗尽。
时间就这样被大量无用的碎片信息夺走。日复一日,我们浪费掉的越多,随之而来对生活的无力感越强。
生活因手机而便利,也因手机而束缚。
尤其在疫情之下,我们与通过手机连接的线上生活的相处时间远远超过线上生活。一不小心就被那些纷杂的信息扯去了精力。
就像我在豆瓣读到的一个小故事。一对男女朋友同居在一起后,女生长期沉浸在一些恋爱小视频中,线上的虚假情感演绎带给她极强满足,男女恋爱时润物细无声般的细微感动被这种冲击掩盖。长期的线上沉溺割裂了她的生活。她经常拿着视频质问男友:“你为什么不能像视频里的男主那样?”两人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矛盾冲突,并且日益加深。故事并没有明确的结尾,但看的人都明白,再这样下去,再美好的爱情也会被“屠戮殆尽”。
如果我问:“你愿不愿意进入囚笼里生活?”问十个,十个都会说不。可现实的我们确实生活在“囚笼”里。
点外卖时,吃什么是外卖平台决定的;
看视频时,看什么是视屏平台决定的;
买东西时,买什么是购物平台决定的;
我们不用它们时,一条条推送吸引我们回去。
我们只是生活在我们认为的自由世界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