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势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指思维形成某种趋势,而且有一种难以改变的意思。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并不喜欢“思维定势”这个词,因为“定势”不是一个常用词,它给人一种生硬和难以理解的感受,更多的时候,我喜欢用思维惯性来代替它的使用。
思维惯性的意思是指人的思维在遇到相同事件的时候有一种重复上一个动作或决定的特性。
基于思维的这种特性,人在不停重复做出某种动作或决定的时候,行为就会变得越来越熟练,最后不需要思考就能进行条件反射。
可以说,每个人都生活在思维惯性之中,从早上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开始,到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如果没有特别情况的影响,每个人都在重复前一天的过程。
不过年龄大小对于重复过往也是有所差别的,年龄越小,受思维惯性的影响越小,年龄越大受思维惯性的影响越大。
虽然感觉思维惯性让人 生活变得单调,但它对人其实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它都可以让人更快更熟练的应对各种的事情,从而减轻大脑的负担,节省大脑的能量,让人感觉活在习惯中是一种很舒适的事情。
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特别是年龄大的群体,在保证温饱的基础上,他们对于生活好坏的感受,跟财富的多少并不是有很大的关系, 有关系的是日子是不是在重复,今天是不是在重复昨天的时光。
思维惯性,在生活上给人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让人活得更轻松,也更容易从生活中获得愉悦,但是思维惯性也有糟糕的一面,它会让人丧失思考能力。基本上,很大一部分的成年人都丧失掉了思考能力,压力越大,越不会思考。
不要认为每个人都在想事情就是思考,也不要认为你每天都在想事情就是在思考,很可能你只是在重复你以前的思考过程,你只是在套用你做过的模板,或者是套用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价值观念。
成年人不会思考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在你的生活中,你会发现有很多人二十岁是这样,三十岁也是这样,四十岁,五十岁……除了年龄变化,你看不到他的思想会变得更成熟更稳重。有些人愚蠢了一辈子,一个错误也犯了一辈子,这就是因为他们陷入思维习惯中,已经不再思考的结果。
思考虽然是在大脑中进行,但是衡量标准却是人的心理感受。
人们只有在第一次经历某种事情之时,心理感受才是最强烈的,在这个时候,每个人都会思考自己所遇到事情,一旦做出决定,就会形成一个模板,以后再遇到相同或类似的事情,心理感受也就不会那么强烈了,甚至很多人会忽略掉心理感受,而直接套用模板,这也就是他们为什么会丧失掉思考能力的原因。因为忽略掉心理感受就是放弃了衡量标准。
心理感受也是人判断是非的主要依据。比如说,你把垃圾倒在你的房间里,你心里感到不舒服,你会判断这种行为是错的,而你把垃圾收起来,心里感到舒适了,你就会觉得是对的。
也可以说,人的是非观都是从心理感受上区分出来的。虽然有些事情比较复杂,但仍然是从心理感受上区分出来的。
所以,一个人要保持自己的思考能力,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不要忘记问问你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样的。学会用心理感受去判断事情,你才能够做出更好的选择。
由于思维惯性的原因,我们抛开观念上的好坏,单从行为上来看,年轻人会倾向于激进,而老年人则比较保守。
保守和激进是一个中性词,需要从环境来判断它的好坏,比如保守也可以变成稳重,激进也可以理解成冒失。这里就不多说了。
还有一个我们常常听到的“洗脑”也跟思维惯性有关。如果想要避免被“洗脑”,就尽量不要待在一个单一信息的环境里。
“洗脑”有点像是思维定势,但是它属于压制了心理感受的不完全定势,跟真正的思维定势并不一样。
思维定势虽然也是一种思维习惯,但比思维惯性,它又有一种难以改变的特性。这是因为思维定势是在一种不可重复的经历下形成的。比如一般的习惯,每天吃什么做什么,无论是心情还是环境都在重复,但思维定势不一样,每一次形成思维定势,人都处于一种独特的不可重复的环节。
比如一个刚刚出来社会的年轻人,他遇到一个问题:他要过他自己想要的生活还是顺从他父母的安排。这时候,他一旦做出选择,他就再也没有机会遇到同样的情况,他的思维定势也就形成了。
之所以不会再出现同样的情况,就是因为他选择之后,他的心里再也不会出现第一次遇到时的强烈感受,心理感受的条件丧失之后,即使以后再遇到同样的选择,也会跟第一次遇到时不一样,对他的影响会小很多,他的思维定势也就很难改变。
思维定势常常会给人带来一生的影响。像是上面那个例子,两种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两种不同的结果就是两种不同的人:一个是独立型,一个是没主见型。
所以在人生中的某些重要时刻,你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你以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机会只有一次。
TA的心理学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