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 楚水
这个题目比较新颖。但欲涉及的东西却是老生常谈。比如心脏之于大脑,对于一个人来说,孰重孰轻,那个更为重要呢?恐怕很难简单轻易说出。现代医疗条件可以做心脏移植,据说头颅移植手术,目前尚属于探索阶段,特别大脑移植基本还没有可能。这是不是说大脑相对于心脏,略为重要了么?恐怕也未必。至少在中国死亡的标准是心脏停止跳动,而非脑死亡。如果心脏不重要,一个已经脑死亡的人,为什么不宣布人也死亡了呢?
这就存在一个难题,比如以心脏与大脑来比喻书法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那么究竟内容是心脏呢?还是形式是心脏,或者正好相反,都不好轻易得出结论。记得季羡林老先生多次和我谈及,清代书法家他最喜欢邓石如邓完白先生:
"完白先生金石锵锵⋯⋯,篆书尤最⋯⋯"
或许是受季老之影响,我对完白先生的书法也喜爱有加,一度还曾临写过其篆书《心经》,然而,却是今日写明天忘,乃今为止,仍然没有能够彻底掌握几个篆字的灵活应用。比如刚临写的这幅对联,大家能准确地释读吗?是什么内容呢?如果自己写的东西,自己都不知道其中的内容,或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岂不是照猫画虎,再滥竽充数,连半个字匠都不如。
如果真正涉及书法的内容与形式。从逻辑学上来说,首先,应该给书法下一确切定义,明确其内涵与外延。我觉得书法应该是通过对文字的书写而形成的艺术作品。因为文字的确指性,也就决定了书法作品需要有准确的表达与表术,张三就是张三,李四就是李四,而不能类似所谓的印象派,把张三模糊成李四。所以,楚某觉得要表达的内容,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应该是心脏,比如将张三写成了李四,在正常的表达中,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当然,偶有涂改或错字并不影响主旨的表达作品除外)。而形式,无非就是表达表现的方式方法,途径与手段。如果仅就书法作品而言,形式有时候,可能还会重于内容。没有恰当的表达形式,书法作品就如莫言先生所言,写出来的就只能算是文字,而绝对不能算艺术作品。所以,如果用大脑来比喻书法作品的形式,可能更妥贴些。综合上述,可否这样解释,对书法作品来说,心脏确定其内涵,大脑廷伸其外延呢?
某种程度上来说,书法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文以载道,墨以载德。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一个人写书法,还是书法写人的问题。林散之先生去世前的感叹:
"写了一辈子书法,到死的时候才明白,书法原来全是靠学问养的⋯⋯"
--我觉的只是讲对了一个方面,也就是书法中的文气与文化。而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品行与态度的问题。现在书法,言必及魏晋,功辄就金文甲骨,宛如韩天林先生的《天书》,十有八九都是鬼画符式的自欺欺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造作,不装腔作势,是决定一幅书法高下的关键,更是一幅书法作品能够拥有灵魂的基础所在。心率气真,才能襟怀坦荡,荡气浩然。
最后,还是回到刚临写的完白先生的篆书上:

静坐读书各得半日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
好联句,但如果读错或理解错了呢?岂不悲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