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起床啦,记得整理被褥,快速洗漱哦!”“嗷嗷…啊,困……”“没事,动一动就不困了…今天天气凉,记得穿衣服!”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封市贞元学校的清晨,因为一群人而显得不一般。
在满是学生的寝室中,当一旁村落中的鸡鸣响起,使我从睡梦中醒来时,早已在整理好被褥的同时简单着装,开始迈着有力的步伐,用轻柔或强劲的言语引领、管理学生的生活。与此同时同时,也不忘自己心心念念的家人。其中一位,便是我的母亲。很难想象,她凭借毅力与对劳动的热情,默默贡献着一切温暖、热闹,使晚上的寂静挥发殆尽,创造出一日宜人的清晨。
“I am here!恭迎大王归来!”“是你呀,这么活泼”“记得打扫卫生”“休息吧,12:50喽!”
中午,面对精力旺盛的小朋友们,她不顾倦意,尽心尽力的引导学生。不管是一起解决问题,还是管理冲突、吵闹,她都得心应手,在其中收获着来自学生的热情。晚上,面对心龄尚小、思念家乡的学生们,她给予他们关照,并以电子设备通讯的方式帮助学生。一天中产生的戾气,在她的调教下归于“寂”,让学生井然有序的进入梦乡。劳动中,无论欣慰还是焦头烂额的忙碌,抱怨极少从她口中听到。所能感受到的,仅是她不断奉献出的单调又丰富的爱意。
空余时间,她也没有闲着。除了在宿舍中整理学生们的衣物、打扫卫生,还积极参加学校学科部的教研和共读活动。她在学校都算不上三线老师,但却是吸收学校教育理念最上进的人之一。她没有愧对“老师”,没有感到生活中充满辛劳。无论意识、能力、价值观的提升,都是她不断收获劳动果实后的成果,与此同时,她也在做坚持了多年的中医专业。听课、整理文档、做笔记…我的病痛在她手中得以痊愈,我的不舒服在她手下灰飞烟灭,并无形中影响着自己的儿子。是的,她也有自己的儿子,有自己本分该去耕种的田地。但,她却甘愿转移一些精力。就算这样,她依旧以行动表达着自己的爱。不起眼的提醒,或者强力的声明,又或晚上的留门,都是为了贡献,尽己所能的帮助那个尚未长大、初上高中的儿子获得成长。这点从未改变。
她的事迹让我想到诗人纪伯伦的《论劳作》中的几句话:
“你劳作,你才能跟随大地、与大地的灵魂并驾齐驱”
“你劳作不息时,你才置身于真爱的生命中。而通过劳作去热爱生命才是通晓了生命的真谛”
“那雕刻大理石并在其中看见自己灵魂之形者,要比耕田的人高贵”。
我是她很多事迹的亲历者。我能感受到她并没有将劳作当作负担,而是享受其中。与学生欢快的互动、写给住宿生的期末评语,生命的生机与真谛就在无形中被她洞察。这洞察并非多日努力而显现,因为努力缺少了对劳作本身对热情。而正如纪伯伦所言,她在劳动中看见了她自己,正不断走向心中的神性,走向自己的可能性。那宜人的笑容证明,辛劳不再她的因缘世界中。她的世界中,是不一样的快乐,是满心的爱意,是充满生机的激情,是硕果累累的成就。
作为一名学生,我不应该将学习当作苦恼,而是一种享受。因为,在愤恨中写出的作业,只会让与老师的关系蒙上蜘蛛丝,并切断自己去寻求神性的道路。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才是真正的劳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