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理财投资
工作第3年,终于到了消费降级的时候(上-理财&保险&am

工作第3年,终于到了消费降级的时候(上-理财&保险&am

作者: RieslingU | 来源:发表于2018-12-21 09:05 被阅读1次

    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因为搬入了新家,交通实在不方便,我和男票考虑买车。

    周五下班一回家,我们就开始估算存款状况……还完这个月的房贷和双十一欠的各种花呗、信用卡以后,我们得出了一个沉重结论——竟然真的没有钱买车,真的没有!要知道今天刚刚发完工资呀!一共到手了34000的小钱钱啊!什么鬼!

    痛定思痛的我喝下了一杯桃子酒,决定简单梳理下我们这两年的收支结构,寻找下……贫穷的原因。

    一、工薪收入和理财

    收入:一个标准纯工薪家庭

    之前我们俩都在互联网公司,两人的税前月收入合计大概4.5万,这个金额在杭州来说也属于收入可观了。下半年我跳槽进入比较传统的出版社,个人收入锐减,现在我们俩的月总收入接近4万,扣完五险一金差不多3万。这就是纯工薪族家庭的收入情况。男票还有一点公司的期权,但考虑到兑现时长和职场的不稳定性,目前可以忽略不计。

    理财:不靠谱的股市和6%的理财年化

    父母都很放心地把一部分养老本钱给我们打理,所以我们俩手头各自都握着小几十万的“非个人”资产。我和男票分别进行了激进和稳健式的投资。他投A股和港股(重仓腾讯),我投银行理财和P2P。

    男票在股市折腾2年多,行情好高峰的时候浮盈十几万,记得那时候腾讯宝宝一冲上了440(最近跌破了250)。但最近中美贸易战一打,经济下行,大盘全部飘绿,现在基于属于净亏20%的样子,相较于高峰亏掉了一辆小车车钱,哭泣/(ㄒoㄒ)/~~。我一直比较风险保守,觉得玩股市没有回头钱,他开心就好吧哈哈哈,为国接盘,祈祷大盘能爬回来。

    我的资金大头都在招行买定期理财(基本都是风险R2很安全),年化在4.5%上下浮动,最近也是持续小跌。P2P放在桔子理财,一家经同事推荐还算头部的投资平台,基本3月以上定投的年化能到8%(新用户可以领2%的加息券),相对理财是高很多了,但是不敢多投,尤其是在杭州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持续炸雷以后。

    还有一小部分资金跟着朋友投项目,属于玩票性质,暂时还看不出整体收益情况。如果是10万的资金,按照这种稳健的投资方式,一年的理财收入也就是6000元左右,纯属保底了,通涨都跑不赢。我的原则就是不动父母的养老本,能有点小浮盈就好。

    之前我们俩都买过支付宝和一些机构的基金,持有时间在1年左右,基本以亏损10%-20%左右割肉告终。奉劝大家如果短期投资不要买基金,永远都是预估收益看起来很美,结果就是高点买入开始阴跌,还不如放在货币基金里3%慢慢屯点零花钱。

    二、大宗支出和日常支出

    房贷支出:不得不承受的两座大山

    房贷是支出的大头,男票独立承担了我们婚房的房贷,月供9500。我独立承担和父母合购房子的房贷,月供6500。今年下半年我们俩双双跳槽,公积金都没能办好按月转存,每个月的房贷固定支出就是实打实的16000,剩下的生活费就是14000元。然而存款依旧是0,相当于两年支出了34万左右。(哦对了男票还有6万悄咪咪地放进了A股,然后悄咪咪地跌了20%,Sad)

    他毕业第6年,我毕业第3年,我们俩的存款和公积金都密集地贡献给了旅游、租房、装修和买房。买房差不多自掏了二十万,装修自掏了十来万,剩下都是靠父母资助。虽然蛮不好意思,但是毕业正赶上杭州的房价飞涨,不下手就是几十万的资本成本,只能就驴下坡了。好在两边房子入手的价格都不在最高位,目前的涨幅还能撑得住这波全国阴跌的局势。

    保险支出:为疾病与死亡早作打算

    我们之前做的都是拿命换钱的IT高压工作,身边同事有过劳死的,也有各种突发疾病的,所以就决定早早为自己投保。正规大公司一般都会对员工有商业保险,能够报销甲乙级药物和部分医疗费用。但是我们主要考虑的是重疾险,权衡了性价比,选择了报销型的人保税收优惠型保险,年费2400/年,从投保日一直保到75周岁的,保额不算很高,但也有优势:1.费用低,可以理解为政府补贴的一款保险;2.理赔不会因为被保人的个人风险变化而终止,比如生了一次重病,以后再生病还是可以继续索赔的;3.保险周期长,可以保到75岁。

    当然如果经济条件好,还是可以选择去香港买保额更高的重疾险,或者选择一次性理赔的保险。香港保险的年费基本都在1万以上,但是据说保额能到100万,真是资本主义下人命更值钱。

    个人理解随着年纪增长,要越来越正视自己终将走向衰老和死亡这件事情,为了让死亡的过程更体面和充裕一些,支出里挪出少部分作为保险部分,是蛮有必要的,毕竟我们还有父母家人,也是对他们的一种保障。

    装修支出:永远都会超出预算

    装修是真的非常容易超出预算的大项,我们俩起初预估25万打住,结果满打满算住进来所有大小件都买齐,支出了35万。这里面硬装(不含空调地暖)就干掉了19万左右,感觉是被全包的装修公司坑走了不少,签协议的时候打包价可是15万。所以到了软装的环节我们就尽量克制,基本以宜家+小米+国产家电的方式hold在了10万出头。买家具的时候正好赶上电商家装节、618的活动,还算是买的不贵。在宜家买家具也经常赶上促销活动,凑到很多满400减50上不封顶的减免券,相当于全场打88折。

    问了一些朋友和邻居,装到35万以上的也不是少数,改善型住房这个费用还可以理解。如果只是小夫妻的首套住房,对于89方来说真得偏高。浙江本地的人工费也偏高,全包的材料费也不够透明。如果下一次装修,我应该会选择半包,自己去采买建材,虽然累是累了点,但相对来说可选择余地更大,预算也更好把控,有了第一次装修踩坑的经验也对材质和价格心里有点底。

    装修的这半年我正处于工作忙得不可开交的状态,硬装基本都靠男票操心。我们俩平时加班没个准点,周末跑市场看家具、跑房子盯施工安装,两个人经常感慨:几个月了都没有真正休息的时间,累得有点心力交瘁。这还是选择了据说“省心省事”的全包装修公司???装修公司都是大骗纸。

    好在已经装完了,没出什么大问题,后悔的地方肯定是有的,但毕竟是亲手装出来的窝,还是有爱的。

    排除买房、装修的大头支出,最应该消费降级,也最好操作的就是生活日用支出了。这个下篇重点盘点,顺便也讲讲我的消费观和一些降级心得:

    工作第3年,终于到消费降级的时候(下-聊聊消费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工作第3年,终于到了消费降级的时候(上-理财&保险&am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wp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