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记者这个职业,究竟是在做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最近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
三年前,我刚在北京正式进入职场、踏入社会。当时一位老师问我:杨尧,你为什么写作?我相信你写作不单单因为你母亲作为语文教师的遗传与培养,一定有你自己的原因。
我还记得我当时大言不惭的回答:想让大理人看看北京的样子,想让北京人看看大理的样子。
如今三年过去,工作让我成长迅速、生活磨练了我很多,但写作依然是我生活里最轻松却最重要的部分。“描摹大城市北京的样子,传达小古城大理的思念”,依然是我的坚守。
就目前的状态而言,我的本职工作忙碌而丰富,所以我不用靠写作赚钱、不用靠写作盈利、不用靠写作养活自己。
在这种“我还没能靠爱好养活自己”的失败面前,反而能保持写作的纯碎: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片小天地里的文字,它们只是真诚的表达,纯粹的记录。
如果有一天,文章里头放进了商业客户。或者看到最后,发现是软广的植入。
希望你们依然爱我。
因为那一天,我的爱好特长,完全变成了我的工作。
当我做到用爱好养活自己的时候,希望你们不要觉得我变得功利,而是为我开心。
那么,在没能成为“作者”之前,先说说,“记者”究竟在做什么。我想,记者就是:
描摹人群,记录时代。
离我最近的人群是:90后。他们通透、洒脱、自我,擅长追梦,也懂得“一码归一码”。
离我最近的时代是:90后的时代。人工智能正在一步步趋近于“猜中人类的心思”,人类开始反问“我究竟会不会被机器所取代”。年轻人大多选择先到大城市“闯一闯”,又同时在深度焦虑着“怎么不能闯出个头”。状况纷繁、诱惑巨大,90后勇敢,却也迷茫。
今天讲讲我眼中大城市的90后,某种程度上,他们似乎都面对着某种相似的困境:
上班被领导批,回家被父母逼。
Sinking
No 1、最好不要在傍晚睡觉,否则醒来时天就黑了
火火和我聊起过她的一个真实感受: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你最好全身心投入工作,不要让自己闲下来。如果你闲下来,傍晚你困了,你会选择躺上床睡觉。但这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你醒来的时候,天就完全黑了。
平时工作辛苦的你放松了自己,一睡睡过去几小时。眼睛刚睁开,窗外一片漆黑、身边空无一人。
你想有个明亮的心情,但窗外的天黑了;你想开口说话,但突然发现没人在旁边;你想发微信,但突然不知道发给谁;你想点外卖,但突然不知道吃什么。
这是大城市打拼的90后,最为被孤独包围的时候。
绿妖在《沉默也会歌唱》里写:谁曾在年轻时到过一座大城,奋身跃入万千生命热望汇成的热气蒸腾,与生活短兵相接,切肤体验它能给予的所有,仿佛做梦,却格外用力、投入。摸过火,浸过烈酒,孤独里泡过热闹中滚过。拆毁有时,被大城之炼丹炉销骨毁形,你摧毁之前封闭孤寂少年,而融入更庞大幻觉之中;建造有时,你从幻觉中寻回自己,犹如岩石上开凿羊道,一刀一刀塑出自己最初轮廓;烈火烹油中来,冰雪浇头里去。在现实的尘土飞扬与喧嚣之中,你迟早会有一瞬,感到自己心中的音乐,与这座城市轻轻共振,如此悠扬,如此明亮。谁的生命曾被如此擦拭,必将终身怀念这段旋律。
我觉得这段是全书的点睛之笔,简直酣畅淋漓地写出了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的困顿与坚持。
大城市的90后除了惧怕“在傍晚睡觉”,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
从全民焦虑,到全民健身。
说实在的,我在大理,甚至在云南,没听过身边人提出“健身”概念。所谓的“健身”,无非是爸爸穿了跑鞋下楼跑步,妈妈换了宽松的衣服在院子里打太极,妹妹去打打网球游游泳。
“健身房充卡,训练系统化”,大概只有大城市的90后,能明白这10个字的准确含义。
在这个压力巨大、被工作填满、园区里的互联网公司互相比赛究竟哪家熄灯最晚的大城市里,“健身”被推举成为“爱护身体健康,专注生活方式”的最佳典范。
某天傍晚,大概19:00左右的样子吧,我到一栋写字楼里谈合作。那栋写字楼有一个巨大的扶梯,从那个扶梯下来,刚好能毫无遮拦地看到2楼的健身房。
不大的空间里,恐怕挤了不下50个人在跟扎着脏辫的老师跳健身操。
他们疯狂地跳、喊,好像那种困兽一般撕扯和吼叫的状态能够狠狠甩掉今天又被领导批、被父母逼的全部烦心事。
90%的时间用来工作,10%的时间留给手机、耳机、拥挤的电梯和地铁,某一个瞬间感到失落和孤独,就这样成为了大城市90后最常见的生活状态。
Wandering
No 2、飘向北方,有同样经历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那么,既然辛苦、拥挤、孤独、闯不出头,为什么大家还继续在这里?
今天我并不想分析这个问题,或者说无论是口头或是写作,我都已经深入浅出,有条理、讲逻辑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很多次了。
我只想谈一个普遍现象:
只有经历过漂泊感的人,才会对漂泊感感同身受。
我说:有的男孩儿咋就那么不努力了,懒惰到令人发指。
大熊说:还有什么好努力的呀?物质齐全、精神空虚、不用漂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哥们不少、姑娘不缺,生活在天花板的人,还要努力啥?还要咋努力?
大熊的回答,令我哑口无言。
那些有“漂泊感”的人,或多或少都成为了我的“自己人”。
因为他们互相之间的经历是一样,经历离家的不舍,经历初次直面社会的胆怯,经历不动声色的勇敢,经历不为人知的孤独并学着打败孤独,经历迫不得己的退让,经历不懈的坚守、反思和突破。
因为他们不会问“为何留在这里?”
因为他们不会问“为何不回去?”
因为他们不会问“怎么会痛苦?”
因为他们不会问“没有那么夸张吧?”
因为他们不问、我不说,我们都懂。
Pressing
No 3、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完十年的事吗?
答案是:不能。
我的意思不是在否定“潜能”。毫不夸张地说,我也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差不多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成长。
潜力这东西,确实是无穷的。不逼自己,你就永远不知道极限在哪里。
但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也很重要。
大城市的职场环境非常擅于使用“结果导向”,一切都是结果驱动。
做这个项目,是因为可以获得招商业绩;
转向那个方向,是因为可以在红利市场里分一块蛋糕。
财富所带来的成就感,越来越来源于追求的过程,而非拥有之后。
急迫到一年一定要完成原本需要十年的事,急功近利到容不得一点儿想象和试错。
必须!
马上!
立刻!
现在就!
这些利益熏心、策马奔腾的声音每天都在嘶吼,响彻在渴求片刻喘息和安静的花园里。
所以,大城市的年轻人们,下班后的时间,选择:
1、塞上耳机!
2、去健身房!
3、狂打游戏!
这三者的本质是一致的:逃避,释放。
“我只想静静”,调侃的一句话,居然生动地描绘出大城市年轻人的真实心理。
我常常会做两件事。
一件事是把音乐放到很大声,大声到有一次邻居来敲门要求我小声点儿;
另一件事是有空就去上跳舞课,那里没人说你快做、你快说、你快跑,专心想动作、听音乐就行了,让人忘掉喧嚣。
或多或少的“自我”与“怪癖”,成为我们愉悦身心的,可笑的小伎俩。
Pouring
No 4、身边的人越来越少,但也越来越精
我认真统计了一下,我的微信通讯录里:
全部联系人2605人
真正会联系的1860人
与工作没关系的502人
交情不错的168人
“真正重要”的53人
最最不可或缺的26人
妈妈调侃我:你已经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断奶”了。
这是自然。
我不仅“断奶”,而且我越来越习惯“离别”。
从前说“来日方长”,现在说“今天要见的人,不要等到明天”。
我看透了大家总是在一一与我告别。
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没有“长亭外,古道边”;
没有酒后拥吻,没有痛哭流涕;
甚至连一顿饭、一句告别,都没有。
一个又一个人来了又走。
雁过留痕,或者不留痕。
我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在“沟通”。
只要是与人沟通,总是免不了“社交”。
社交能力,也成为了媒体行业无可厚非的重要能力之一。
社交让人很累,因为大家都是戴着面具交谈。
无关真诚,无关风月,无关灵魂有趣的部分。面带微笑,彬彬有礼,说完就忘,吃完就走。
所以我开始对我身边的人,在不扩大范围的基础上,进行一步又一步地精简。
我时刻相信“近朱者赤”。心里有花,才能看见花。而不断靠近花,自己也才能渐渐接近花。
“反思”像个簸箕,筛选后剩下的为数不多的人,都是可以“一对一求教”的人。
名单上的那26个人,他们接纳我不完美的、慌张的部分,是我会摘下面具对待的“乱世里的一点真心”。
Inspiring
No 5、你开心吗?喜欢现在的自己吗?想做什么就去做吧
粒粒和我说过一段她爸爸对她说的话,我觉得非常感动。
她爸爸对她说:
我不会问你成绩怎么样了,因为我相信你足够优秀;
我不会问你过得好不好、富不富有,因为我相信我和你妈妈给你的培养与教育足够你去过上想要的生活;
我也不觉得你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你想去看世界,就去吧;想获得什么新技能,就尽情去学习吧。
我只问你开不开心,你喜欢现在的自己吗?如果喜欢,我们鼓掌称赞;如果不喜欢,我们永远都在。
大城市孤独、漂泊、急迫、不断告别的年轻人们,这段话同样送给你们。
这是,乱世里的一点真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