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始背《毛泽东诗词选读》2--同学情•孝母心

作者: 无香一一 | 来源:发表于2023-10-10 00:41 被阅读0次

【原文首创,文责自负】

重温了前天背的主要是毛泽东儿童少年时期的几首诗。昨天和今天主要读他青年时代的诗作,最感怀的是他的两首祭典诗--一首挽同学,一首祭母亲。

五言古诗《挽易昌陶》是悼念同学易昌陶的。

易昌陶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在长沙)时的第八班学生,1915年3月,在假期中病逝于家中。

当时校长张干、学监王季范、教员杨昌济发起,学校于5月23日为他开了追悼会。我觉得学校老师,尤其领导太有爱学生之心了!如此,学生之间又如何不看重同学情谊的呢?

(现在,别说学生病逝于家中,即使在学校里,也不知道会不会如此做。对了,现在由于安全问题,许多家长会因此让学校包赔好多呢。)

许多同学写诗悼念,毛泽东写了这首《挽易昌陶君》。

据有关资料载:这首诗最早收录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油印的《易君咏蛙追悼录》,又见之于1991年3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萧永义编著的《毛泽东诗词对联辑注》一书,存于韶山纪念馆。

此诗录自毛泽东给湘生的信,信中说:“读君诗,调高意厚,非我所能。同学易昌陶君病死。君工书善文,与弟甚厚,死殊可惜。校中哀悼,吾挽以诗,乞为辅正。”毛泽东同时还写了一副悼念易昌陶的挽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前,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殁,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正值袁世凯接受日本帝国主义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月7日一9日写有《明耻篇》),国事危急。所以,毛泽东写此诗不仅表达了对良友早逝的悲痛心情,也借此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改造旧世界的志向。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馀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采采馀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养游,零落匪所思。

永决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骞骥足,飞飚拂灵帐。

我怀玉入楚,放歌依列嶂。

列嶂清且倩,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家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容。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陵荐杯酒,参淡看铭旌。

惆怅终何寄?江天水一泓。

另一首《祭母文》是祭典母亲文七妹的,附带还有一首是因母亲生病而表达牵念感怀的《病母在庐》。

《病母在庐》写于1916年6月,23岁时。“庐”应为屋宇,家。是写于母亲生病时。母亲生病了,可儿子不在家,不能在身边伺候。为什么呢?当时是“萑苻(huan  fu盗贼,草寇)不靖,烽火四起。”儿子是一游子在外奔波战斗。“目所遇,既多可悲”,在外遇到看到的尽都是可怜之人可悲之事。只能伤感,只能听聋篥(|觱篥bi |i,胡人管乐器,声极悲)而泣下。

《祭母文》则是1919年10月8日,母亲去世时,为祭奠纪念母亲而作了。此四言祭文诗乃毛泽东一生中最长诗作: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属,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擘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肖蛇)(不知大家注意到没,基本与圣诞节同一天)。辰时(辰,对应生肖为龙),即早晨7一9点时,太阳已经升起,开始照耀大地。毛泽东的父亲即为其取名“东(東)”,即“日从木中出”之意。因为前两个儿子夭折母亲为其取名“石头”,寓意耐折磨摔打,健康好养。因这是第三个孩子,又叫“石三伢子”。

上文中已介绍,毛泽东的父亲较迂腐严刻,有一定自私狭隘的封建地主思想,对孩子期望是一般做个生意或官衙供个文职即可。毛泽东对他的管束及在私塾读书时先生的管束多有反抗。而对毛泽东良好品性影响较大的是母亲文七妹。

当时多处闹饥荒,文毛两家为大族,互相帮衬,日子还可以过得去。文七妹就经常接济布施贫困者,夫妻常因此吵架。文七妹就带领儿子暗中进行。

上私塾时毛泽东见班上一同学吃午饭时总避着人,观察几日才知其家贫无饭可带。于是就常分一半饭给他吃。母亲发现后不仅不责怪,还夸他做的对,以后就让他带两碗饭上学。

真如祭文中所写:“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庶,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1916年6月,文七妹患病。当时正是军阀混战,毛泽东虽归心似箭,也无法回乡探望,就给好友写信,写《病母在庐》,“倚望为劳”,托朋友看望母亲。

1918年秋,文七妹患结核性淋巴炎回娘家休养。毛泽东正在北京,就辗转找一药方寄给两个舅舅,说若无效,即让弟弟泽民护母到省城医治。

1919年春,母亲病情严重,毛泽东正在北大任图书管理员,接信后立即收拾行囊,赶回长沙,真正做到“亲侍汤药,未尝废离”。此间,毛氏三兄弟母亲,最后一次留影。

母亲病情稍稍缓解,毛泽东就与两兄弟商议回乡静养,自己奔赴革命一线。10月,母亲病危,毛泽东正在长沙领导学生“驱张运动”,无法立刻赶回。待他赶回家时,母亲已入棺两天,无缘最后一面。当他听人说母亲弥留之际,仍呼唤“石三伢子”时,悲从中来,扶棺痛哭。守灵之际,写下此祭母文。

自古忠孝难两全,在那“峥嵘岁月稠”的时代,,交通还靠步行的时代,一个为国奔走者,仍能千里回乡侍母于病中,扶棺而送终,实实在在难能可贵,更何况他能够以“精禽大海”之心,移孝为忠,创一代建囯伟业,付大爱于天下,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其为友,重情义;其为子,尽孝心。无不为后世做人之楷模典范。

相关文章

  • 无题

    子夜忽闻咳嗽声,爱母惊起酣梦中。 端水抚背手脚忙,心如万只蝼蚁生。 为母才知父母情,养儿懂得孝老恩。 不负苍天儿女...

  • 唯读有你3|目送

    生离死别最长情, 儿背行囊母疼心; 儿大志高母难为, 谁知母笑背后情? 征文

  • 【日更挑战2】再读《沁园春·雪》

    最近重读毛泽东诗词,把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好好复习了一遍。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

  • 诗词分享

    今儿陪儿子背诗词,才发现自己学的也全还给老师了。 分享一下今天背的诗词,也当学习了吧。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

  •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读了读这些诗词,古诗词里的母亲的形象总是慈爱的。想起我的妈妈...

  • 同学情(诗词)

    同学情(诗词) 罗金海/文/摄影 平江古文国,汩水云外滔,连云泛青瑟,同窗故里情。自以读书圣,年少苦耕耘,历历...

  • 《毛泽东诗词心之力》

    《心之力》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博古观今,尤知人...

  • 祭奠主席诞辰读《心之力》有感

    1893年的今天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诞辰,重读伟人文章《心之力》以祭奠,《心之力》是毛泽东在23岁时写的,全文四...

  • 君子 拿于炎 而敏虞行

    毛泽东诗词

  • 写字

    毛泽东诗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读始背《毛泽东诗词选读》2--同学情•孝母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yb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