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有群友发信息说做公益太难了,加上我们昨天晚上的讨论,我很想就"公益"这个话题说说自己的观点。说这个之前我想起来了之前和一个刚好小我一圈的女朋友,她有一次对我表达了极大的不满,后来经过核对,原来她不满的是我总是喜欢用"!",而她对"!"特别有情绪的原因是因为他和之前的一位男朋友分手的时候,对方发给她的最后一句话就是用感叹号结尾的。
好吧,这么解释我知道错不在"!",而在于她把她的情绪与这个符号产生了强链接,还牵连到了使用了这个无辜符号的人。但从那以后,因为她的这个事情,我似乎有意无意地没用"!"了,以前我是把感叹号和"。"混用的。现在我能用"。"就一定不用"!",能用","就不用"。"。
你看,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这么大,不经意就影响了一个人的一些认知和行为,虽然对别人而言有些无厘头甚至是无稽之谈,但这就是人,我们最终的行为都不是理性思维,而是依托于感性认知之上极其局限的理性思维。甚至我怀疑,与感性思维的强大比起来,理性思维所占的比例到底有多少,是不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都是要探讨的。
昨天晚上看<<社会动物>>其中"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一节,摘录一部分如下:
这一系列心理活动之所以看似轻松,只是因为地球漫长的生命进化历史已经为这一刻做好了准备。罗伯和朱莉娅根本没必要像学习代数课程那样学习如何做出这一决定。这些心理活动都是在无意中通过潜意识完成的,表面看起来毫不费力,因为它们发生的很自然。
到目前为止,他们仍旧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们得出的结论,因为他们的感受还没有汇聚成理智层面的信息,但是恋爱的选择已经从他们的内心深处涌现出来,这不像是他们作出的决定,更像是决定选择了他们,对于彼此的欲望已经生成,或许他们各自需要冷静片刻,才能意识到他们已经悄然对彼此作出了承诺。科学家布莱斯.帕斯卡早就注意到,人们的行事方式,并不是大脑能够完全理解。
然而这就是人们做出决策时的心理机制,这就是我们了解自己需要什么的方式,并不仅仅局限于婚姻伴侣的选择,生活中许多其他重要方面也是如此,决定爱谁并不是某种另类的决策过程,更不是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生的浪漫插曲,决定爱谁是我们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几乎影响到我们一生中所有其他方面的决定,从选择吃什么菜,到选择职业。无所不包,决策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情感过程。
对决策过程的深入认识,让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些道理,理性和情感并不是彼此分离,彼此矛盾的。理性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需要依靠情感才能发挥作用,情感赋予事物价值,理性则在情感评估出的价值基础上作出选择,人类思维表面上看来是注重实际的,正是因为思维的深层面是浪漫的。
进一步而言,思维或者说自我并不是单独的事物。思维是无数彼此平行的复杂进程的统称,人的大脑中并没有一位虚拟的统治者在发号施令,各种进程和可能性也不会汇聚到一起排队等候决策。相反,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杰拉尔德.艾德尔曼所描述的那样,大脑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无比复杂的联合网络,各种刺激模式,反应和感知,都是通过这一网络跟大脑的不同部位进行各自的交互作用,为了得到一部分的控制权而彼此竞争。
我们更像是漫无目的的游荡者,而不是心有定论的决策者。
所以,我越来越理解"智者不辨 智者不语"的背后逻辑,是因为很多事情都不存在恰当的辩论的环境、辩论的人和辩论的标的,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一个漫无目的的思想和语言的游荡者,没谁是绝对的理性,也没谁是纯粹的感性,我们都是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交织这一定程度的感性。
所以,说回公益不一定是固守于做某一件事情,而是借由一件事情"借事修行"。借由一个载体去洞察人心,去平衡人性,去让参与的人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好的人,在做一件好的事情,与此相比,收不收费倒远不是判断公益的标准。收不收费只是商业逻辑当中的一环,再往前推,还有补贴模式,但是补贴也不会有人觉得它是公益,它只是一种营销的手段而已。
所以,形式永远都不是判断人事物的标准,而是这个事情到底是什么才是核心,但是每个人看到的都会不同,因为角色不同,视角不同,偏见不同,自然就不统一了。
还是一句话,我希望有生之年"借由抱团养孩实现抱团养老"的终极目标。为了成其私,就会适当地无私一下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