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得之得

无得之得

作者: Dolls | 来源:发表于2015-11-30 21:54 被阅读0次

无得之得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二十二章 摘抄

顿悟之所得,并不是得到什么东西。舒州禅师清远(1120年卒)说:“如今明得了,向前明不得的,在什么处?所以道,向前迷的,便是即今悟的;即今悟的,便是向前迷的。”(《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在前一章我们已经知道,按僧肇和道生的说法,真实即现象。禅宗有一句常用的话;“山是山,水是水。”在你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悟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禅师们还有一句常说的话:“骑驴觅驴。意思是指,于现象之外觅真实,于生死轮回之外觅涅盘。舒州说:“只有二种病,一是骑驴觅驴,一是骑驴不肯下。你道骑却驴了,更觅驴,可杀,是大病。山僧向你道,不要觅。灵利人当下识得,除却觅驴病,狂心遂息。

“既识得驴了,骑了不肯下,此一病最难医。山僧向你道,不要骑。你便是驴,尽山河大地是个驴,你作么生骑?你若骑,管取病不去。若不骑,十方世界廓落地。此二病一时去,心下无一事,名为道人,复有什么事?”(同上)若以为悟后有得,便是骑驴觅驴,骑驴不肯下。

黄檗说:“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安嘴。”(《古尊宿语录》卷三)只要悟了,则尽是佛事,无地无佛。据说有个禅僧走进佛寺,向佛像吐痰。他受到批评,他说:你指给我无佛的地方吧!(见《传灯录》卷二十七)

所以在禅宗看来,圣人的生活。无异于平常人的生活;圣人作的事,也就是平常人作的事。他自迷而悟,从凡入圣。入圣之后,又必须从圣再入凡。禅师们把这叫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尺竿头,象征着悟的成就的顶点。更进一步,意谓既悟之后,圣人还有别的事要作。可是他所要作的,仍然不过是日用平常的事。就像南泉说的:“直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古尊宿语录》卷十二)

虽然圣人继续生活在这里,然而他对那边的了解也不是白费。虽然他所作的事只是平常人所作的事,可是对于他却有不同的意义。如百丈禅师怀海(814年卒)所说:“未悟未解时名贪嗔(无此字:ocr),悟了唤作佛慧。故云;‘不异旧时人,异旧时行履处。”(《古尊宿语录》卷一)最后一句,看来一定有文字上的讹误。百丈想说的显然是:“只异旧时人,不异旧时行履处。”

人不一样了,因为他所作的事虽然也是其他平常人所作的事,但是他对任何事皆无滞着,禅宗的人常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著衣,未曾接著一缕丝(《古尊宿语录》卷三,卷十六)。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还有另外一句常说的话:“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传灯录》卷八)我们可以问:如果担水砍柴,就是妙道、为什么“事父事君”就不是妙道?如果从以上分析的禅宗的教义,推出逻辑的结论,我们就不能不作肯定的回答。可是禅师们自己,没有作出这个合乎逻辑的回答。这只有留待新儒家来作了,以下四章就专讲新儒家。

相关文章

  • 无得之得

    无得之得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二十二章 摘抄 顿悟之所得,并不是得到什么东西。舒州禅师清远(1120年卒)说:...

  • 我说舍得

    舍得,即舍。得,语尾助词,无实义。犹如见得之得、晓得之得、懂得之得等等;此,当为舍得之本意。 舍得之得,若以得到、...

  • 感悟

    世上万有, 得即失之。 唯有四偈, 无得无失。

  • 无失无得,无得无失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感慨世道不公,命运多舛,而我们却不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上帝为了...

  • 无得

    偶悟天地短, 人生亦无常。 青山天命中, 唯有隔世宽。

  • 无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求。

  • 无得

    此心拖泥带水,必是人生苦处;此情优柔寡断,必是忧愁恨多;此身爱憎决绝,必是个寡难合;此志白云苍狗,必是糊涂无得;此...

  • 无得

    生活总是百般惊奇,人人遇到的都是千奇百怪的事件,你可能会因为刷抖音 刷微博 刷到能引起你内心的共鸣,你会好奇的关注...

  •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释义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

  •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 天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得之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ej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