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是江南宋城,为什么会有这份美誉呢?《档案里的赣州》从档案说起。今天的第一份档案是1994年1月4日,国务院批转给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的批复件。根据这份批复文件,赣州成为全国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1991年,文物界泰斗宿白先生率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的专家就依照严格程序,对赣州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认为赣州在宋代就是我国东南地区,长江、闽江、珠江三大流域的交通枢纽,商业重镇,是江西省保存地上文物古迹最多的城市。
宿白先生与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的专家对赣州进行考察
在古城核心区,六大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有五个来自于宋代。有全国罕见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墙,开创于唐末兴盛于两宋的通天岩石窟,宋代江西四大名窑之一七里窑,宋代慈云塔,著名的郁孤台、八境台屹立千年。
有了国务院的批复,1994年12月18日,赣州举办了首届“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参加文化节的嘉宾、古建筑和文物专家对赣州的古城和文物保护给予了高度赞誉。江南宋城由此成为赣州一张响亮的名片。
现在的赣州古城始建于东晋永和五年,古城墙最初用土夯筑。北宋嘉祐年间州守孔宗翰因“州城岁为水啮,伐石为址,冶铁锢之”,开始用砖石包砌。
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一直到今天,城墙在原址上一共经历了14次维修。在墙砖上共发现各个历史时期的铭文521款。成为赣州古城最珍贵历史遗存之一。
宋代古城墙城砖赣州市博物馆研究员 万幼楠:这些是赣州城墙上的铭文拓片,熙宁二年,是我们到现在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块纪年的城砖。也就是公元1069年。最晚一块是民国四年的。
在南宋绍兴二十三年,虔州改成赣州以后,这个“赣”字,有的是有“攵”,有的是没有“攵”,但是古代的士大夫,表示自己有文化有历史,往往它没有“攵”,它就是用“章”“贡”两个字合在一起,叫“贑”,叫作“章”“贡”城。除了记年的类型的城砖以外,还有大量的记城砖出自哪个县,出自哪个窑口。这里我们看到的有信丰县的,有兴国县的,有虔化县的,这个虔化县就是现在的宁都县。这说明了我们赣州府下属的各个县都会进贡这些砖来修这个城墙。
八镜台前春水生,涌金门外万舟横。坚实的城墙呵护着一方繁华。北宋年间,赣州已经成为主要经济城市,城墙环抱着阳街、横街、阴街、斜街、剑街、长街六条大街,几十条小巷,规模远超一般的府城规制。
北宋熙宁年间,刘彝到赣州任知州。目睹三面环水,经常被洪涝侵袭的困境,这位做过朝廷水丞的专家决心在赣州治水。
他经过反复踏勘后,根据古城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特点,将遍布城区大街小巷的明沟和暗渠进行扩建和完善,形成了福沟主要负责城东南面的排水,寿沟主要负责城北面的排水的完整体系。大大提升雨水的收集量,并充分利用高低落差让水流自然快速排泄。
福寿沟与城内上百口大小水塘连为一体。水塘发挥出重要的调蓄功能,起到了调节气温、改善气候、美化环境的作用。在水塘和江河之间暗渠末端,刘彝设计了12口水窗。当江水低于福寿沟水位时,借沟内水力冲开闸门,自动排水;当江水高于福寿沟水位时,借江中水力关闭闸门,使江水无法倒灌,道法自然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
福寿沟水窗赣州市博物馆研究员 万幼楠:福寿沟工程是中国古代海绵城市的范本,也是世界城市建设的一个奇迹和典范。福寿沟现在还在使用,这是一项功在千秋的良心工程,也是研究宋代市政建设的活档案。
慈云寺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初年,大约在1022年到1023年间,一千年来主体结构一直保持原貌。2004年5月26日,在一次大规模修葺中,维修人员在第三层到第四层的塔心内壁,发现有两块砖有些松动,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有个暗龛。暗龛里堆积着一些雕像和卷轴。
慈云寺塔暗龛这些珍贵文物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历经五年的努力,共计修复出经卷字画36件、泥塑5件、木雕13件、瓷器1件 青铜器2件、都是当年建塔的时候,因为某种原因瘗藏在塔内的。当这些珍宝再次呈现在人们眼前时,带来的是一次又一次惊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慈云塔文物修复首席专家 王亚蓉:给咱们了解一个当时宋代的生活,带来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
江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赣州市文联副主席、赣南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生导师 曹真:看实物 特别是整卷展开了。那种感觉 非常鲜活。一些民俗画有椅子有服饰有帽子,看电视剧一样地感受北宋的整个生活气息,那种人文味道很让我们陶醉。
商贾如云,货物如雨带来的文化的兴盛。周敦颐在赣州写下《爱莲说》,始创宋明理学;“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苏东坡为赣州八景题诗,首开城市八景文化先河。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一首《菩萨蛮》,郁孤台因此蜚声四海,千古名扬。
岳飞,文天祥,赵抃,南北两宋众多灿若星云的文化巨子在这里留下千古佳话。
今天的江南宋城文化旅游区已经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以她的独特的魅力迎接着八方来客。而赣州,正在努力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江西省域副中心城市。江南宋城的千年辉煌将更加璀璨。
转自:630播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