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解读《孙子》之七:为什么上兵伐谋?

解读《孙子》之七:为什么上兵伐谋?

作者: zique | 来源:发表于2022-10-04 20:13 被阅读0次

    孙子为什么会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呢?这个顺序里到底有什么讲究?

    读《孙子兵法》都会注意到,孙子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这里显然有个次序,那么为什么是这个次序呢?为什么是伐谋排在首位,而攻城要排在最下而不是反过来呢?

    如果从系统的角度思考战争,可以认为在敌方-我方-环境这个复杂系统中,每一方又各自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子系统。任何系统都由目标-要素-连接三个要素构成。

     而“上兵伐谋”中的谋实际上就是指敌人的目标,伐谋其实就是挫败敌方的“目标”,如果能在战前就彻底挫败或者改变敌方的目标,让他战争的目标从根本上无法达成,那么敌方还会和我们打仗吗?这无疑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因此孙子把伐谋放在第一位。一个发生在现实当中最漂亮的案例是中国zf在处理香港问题所采取的方式,当所有参与者都在认为,zf只能采取要么武力镇压暴乱者,损失国际声誉,受到国际谴责;要么,听之任之,让乱局愈演愈烈,这两者之间选其一的时候。zf采取的是通过立法彻底改变游戏规则,使得暴力抗议者彻底失去合法性,并赋予执法者相应的治理手段。一举扭转了在香港的不利局面。

    其次伐交”,伐的又是什么呢?伐交伐的是敌方的“连接”,使对方无法通过外交途径从外部获取重要的战争资源和支持,这个成本也很低,所以孙子把它放在第二位;看看在俄乌战争中,各国上演的激烈的各种外交攻守,我们就能了解,战争从来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博弈,战争是全方位的博弈,而外交也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其次伐兵”,兵是是敌方最关键的战争“要素”了。通过各种手段消灭敌人的战斗力量,是在作战当中最重要的目标了。所以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最强调的是消灭蒋介石的兵,而不是占领蒋介石的城。毛泽东把这形象的描述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也叫“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因为这样可以极大的改变敌我力量的平衡,为最终的胜利打下基础。

    最下攻城”和毛泽东的“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简直就是同一句话的两种不同表达。四种手段当中“攻城”无疑是成本最高的一种方式,也是最低效的方式,因为即使占领了对方的城市,如果没有有效的消灭对方的战争能力,这种占领也是暂时的,所以攻城一定是不得不攻时才会攻,放在最后。蒋先生显然是不懂这个道理,才派出胡宗南去不惜代价的攻克延安。结果,胡宗南的四十万大军被彭德怀和陈赓不到10万人拖在陕北,动弹不得。毛的策略非常清楚:“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这是极其高明的战略。

    通过以上的推论,我有个猜想——如果通过系统思考可以得出和孙子完全一致的结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假定孙子其实是一个朴素的系统思考者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孙子》之七:为什么上兵伐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kq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