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文章前面的话
最近在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作者讲了好多关于自己和时代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我因此把此篇命名为《活着为了黄粱和美梦》,不敢说向马尔克斯致敬,只能说是表达心中的谢意。
我在此篇中论述甚多,但我的出发点是理性的逻辑,落脚点是感性和理性的融合,即文中“一手馒头,一手书卷;左揽美人,右抚瑶琴”的境界。为了平衡理性和感性的内容,在文末加了附录,列举了养“静”的方法论,可供诸君一试。
以前写过一篇《世界观参考手册》,系统阐明了我对宇宙观、世界观的认知。这篇应该是我写思维和情感最系统的文章,同时也系统阐明了我对人生观的认知。借以此篇,献给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的你。
01
在英文世界里,使用次数最多的词是the,其次是of和and。The出现的频率约为7%,of出现的频率约为3.5%,and出现的频率约为2.3%。
也就是说,某个词汇的序号和出现频率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在这儿为定值7%。这个规律是由哈佛教授异夫(Zipf)于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因此叫做“异夫规则”(Zipf’s Law)。
1906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就写道,“在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土地。”管理咨询专家理查德·科克(Richard Koch)由此受到启发,将帕累托的思想推演到极致,于1997年出版了《80/20法则》一书。
这便是如今人尽皆知的“80/20法则”的由来。20%的人占据着80%的资源和财富,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客户群,80%的抱怨和投诉来自20%的客户群,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我们稍加归纳,就可以发现,“异夫规则”和“80/20法则”形式虽不同,但所表达的内涵都是一致的,即一个变量和另一变量的幂成反比。这也被称之为“幂定律”(Power Laws)。
02
我在大学学的是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对正态分布这一概念再熟悉不过了,那个典型的钟形曲线(高斯曲线)牢牢地刻在我的记忆里。“
正态分布”这个概念也是统计学家工具箱里的常用工具,凡是涉及计量统计,必然会有一个模拟的正态分布曲线。90%以上的统计量分布在中位数附近,只有10%不到的统计量分布在两个极端。
为什么正态分布这个概念深入人心,是因为它太能被人们赋予解释力了。一个社会,90%以上的人是普通人,5%不到的人是痴呆患者,5%不到的人是天才。
“幂定律”和“正态分布”是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刻画事物的,前者认为少数统治多数,是一种趋于极端的情形,后者认为庸者居多,极端好和极端坏的情况偏少,是一种趋于中庸的情形。
如果从价值评价的角度来说,“幂定律”渗透的是一种进取的人生态度,不可预测的期望收益高,但相应的风险也高。“正态分布”展现的是一种中庸的人生态度,固守本位,恬淡舒适,风平浪静。
03
人们对不确定性有谜一样的好奇和野兽一样的恐惧,“幂定律”所展现出来的不确定性,深深吸引着一大部分人,同时也让很多精明的商人有机可趁。
他们利用人们对不确定性的复杂情绪,不断制造焦虑,让人们的目光不得不投射在商人们精心炮制的商品之上。
“来吧,客官,我这儿有祖传的秘方,让你的精力保持一整天的充沛。”
“来吧,小厮,我这儿有大力神丹,让你成为那10%的少数人。”
“来吧,大爷,我这儿有神奇小药丸,让你的智识水平永远在线。”
针对n个不同的客群,他们总有n种不同的兜售方法,跟“丁伯根法则”相类似——如果政府有n个政策目标,至少要有n个政策工具。如果政策工具的数量大于政策目标的数量,那么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后果。
04
商人们有他们行业的手法,人们也有相应的手法。“金句”这个概念,已经被运用到了极致。写一篇文章,说一席话,讲一堂课,必须要有“金句”。
“金句”二字听起来闪闪发光,但实则是对人们智识水平的侮辱,因为只有那些,缺乏耐心,惰于思考,只想得到表面结论的人,只想用知识充塞大脑的人,只想向别人证明自己学识渊博的人,才会对“金句”这一特殊产物“孜孜以求”。
大多数的人们听一场讲座的目的,其实就是等待“金句”的出现。等“金句”一出,人们迫不及待地发朋友圈,这也标志着这场讲座其实已经结束。
如果没有照相机或朋友圈,有多少人还会不辞劳苦地到处旅行或旅游?
如果没有大众传媒或新媒体平台,有多少人会继续坚持写作?
因此,我觉得,一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度,与国民的虚荣心和表达欲程度大小成正比。
05
我并不是说虚荣心有什么不好,相反我认为对于很多人而言是有利的。正如欲望可以催人奋进,也可以让人走火入魔一样,虚荣太过了,于己于人皆是一大祸害。
回过头来,我们认真地审视商人和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就是“幂定律”所统摄的一体两面吗?正是那一丝的机会,让绝大部分人得以疯狂。
想想吧!天性谨慎的人们,竟然可以主动卸下精神的防御,让外界的信息和思想在自己的大脑里随意冲撞,就像是一个绝育的子宫,只能孕育别人的受精卵,却无法产生自己的生殖细胞。大脑像是蒙上一层凝固的猪油,昏昏沉沉,无所适从。
“幂定律”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高收益性,让无数人由希望进入绝望,也让很多人由赤贫过渡到富裕。
那么,“正态分布”背后的中庸之道,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这是国家统治者的常用工具,固守本分,坚决抵制任何过于积极和过于消极的声音。在政治或管理层面上,遵循正态分布的思想,无异于喊出“要做社会或组织的一颗螺丝钉”这么一句冠冕堂皇的口号。
06
木心说,“伟大的思想都是有毒的,你能抗毒,就能得到益处。”这两种迥乎不同的思想,足以称得上伟大的思想,因为它们揭示了社会组织运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就仿佛是两个平行世界。
如果能够归纳出这些思想,跳脱出这些框架,并能够用这些框架去分析现象,那么这些思想就属于我们的了。
刚刚我们所做的,正是这个完整的思维逻辑。
年迈却多产的作家贾平凹先生曾说,“火炉上的水壶日夜是醒着的,醒着是难受的,所以总是唠唠叨叨。”醒着的人,总是痛苦的。而对待痛苦的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西塞罗说,“应当把病人的思想引向其他爱好,其他关注目标,其他操心事,其他活动。总之,正像对待久不康复的病人一样,必须用改换地方的办法进行治疗。”
蒙田进行了这样的解释,“这是劝我们不要径直向心灵的病痛进攻,劝我们既不要隐忍也不要遏制它的伤害,而是将它转移。”我认为很好。
那么我们也可以直接对待痛苦,像苏格拉底那样,站在生命的巨幅卷轴前,凝望着深渊,不动声色。
对于我们自身的习气毛病,应该正视它,凝视它,直到解决掉问题。而对于社会存在的问题,人们不喜欢被批评,所以我们可以兼而有之,正如我们对待极端和集中这两种思想一样。
投资家墨菲在《期货市场技术分析》一书中,说了一句让我记忆犹新的话:
“期货交易成功的诀窍是,知识、自律和忍耐。倘若你已经掌握了适当的知识,那么把自律和忍耐修炼成功的最佳途径就是勤学苦练,并制定好行动计划,最后,把计划付诸实践。”
有了思维的逻辑,剩下的,就是无穷无尽的思考,以及关于思考的思考。
07
一直以来,稍微了解我的人都认为我是一个理性的人,这话实在是高看了我,让我完美符合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
但稍微具备常识,他们就不会这样评价我了。我通过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并由此而产生了感觉和知觉。同时,我具有动物性,我随时可能沉浸在物欲的死海里不能自拔,我随时可能凭借自己的喜恶来评价你是美的或丑的。那么,我就是一个感性的人。
关于感性和理性,18世纪哲学家席勒曾提出了他的“游戏冲动说”,他的理论完全消除了我内心的疑惑。感性是物质的,它使得人受支配于物质感官世界。而理性是精神的,追求的是自由。
当一个人既能感觉到自己的物质追求,也能意识到自己的精神追求,那么这两种冲动便会纠缠在一起,形成席勒所说的“游戏冲动”,其实“游戏”就是“自由”同义词。
人将会努力让这两种冲动相互抵消,让理性和感性相互调和,从而使得人性得以完美的实现,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正是理性和感性的冲突,才酝酿出一个完整的人。
而艺术,发自内心的创作,则是实现完整人格的途径。发自内心的写作,正是一种成为完整的人的途径。完整的人,正是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统一体,相互克制,相互消融。
08
说到感性,通过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的能力,在人们的身上也慢慢消失了。
人们感受不到花草的芬芳,感受不到莺歌燕舞的热闹,感受不到食物的香味,感受不到超市面粉的光滑细腻,更感受不到别人的难过或是开心。
与其说人们太忙,不如说他们心死了。只有保持内心的澄澈宁静,精稔自由沉浸的思考,才能感受到万物,才能在万物中看到所想见的事物。
闲以养静,是个不错的方法。每天看惯了高楼大厦,听惯了嘈杂的喧闹声,去静谧的小径或野外散散步,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活着,就是为了追求真善美。以善的初心,求真的态度,去追寻美。
物欲为美,精神为美,一手馒头,一手书卷,左揽美人,右抚瑶琴。美人,美景,美文,得天下之美共处之,岂不美哉?
追求“静”的几个方法
根据我浅薄的经验,养“静”的方法很多,但在我看来,总体分为以下四类:
❶艺术或禅定
买本钢笔字帖,或毛笔书法临帖,每天完成30min-1h的书法练习。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我就没有多少实践了,但道理应该类同。禅定,或者叫做冥想,就是专注于呼吸,此外啥也不想,最初可以坚持5min,渐入佳境后,可以尝试30min。
❷散步
找一处静谧的地方,每天定时独自散步30min。什么问题都可以想,天马行空。
❸学问
选择一门自己喜爱的学问,每天抽1h来学习研究。
❹一时一事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投入进去,此刻心中只有当下的事情,再无旁物,达到心无旁骛的凝神境界。
从形式一到形式四,都可以追求“静”,都是把自己和现实剥离开来,从而产生一个距离,以待观照。最开始的时候,形式一到三可以任意选择,长期坚持,让自己的内心平和下来,不再妄动。形式四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心无旁骛,孜孜以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