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我们的家乡“五常”,每个人都应该感到骄傲。不单单是因为这里是北方渔米之乡,更因为这里民风淳朴,并且它的名字是“仁义礼智信”,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精髓与瑰宝。提到“义”我们会想到褒义词义薄云天,舍生取义,贬义词见利忘义等,今天我针对“义”这个字来聊聊一位可歌可泣的人物。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安史之乱,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755年发动叛乱。唐玄宗弃长安,逃往巴蜀。在国难当头之际暴露出很多人性的丑陋,但是也涌现出那些为国家利益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仁人志士,他们用仁义、忠诚、勇敢诠释了家国情怀,演绎了震古烁今的英雄传奇。
国都陷落,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处于盛世之巅的大唐黎民仿佛从高处瞬间跌落。
我们让时间的指针从公元755年跳到公元757年。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十月初九,睢阳城陷,大唐守将张巡与许远一起被俘。叛军名将尹子奇语带讥讽地问张巡:“听说你督战时,都激愤到眼眶破裂、血流满面、牙齿皆碎,何至如此呢?”张巡傲然答道:“我欲气吞逆贼,只是力不从心而已。”尹子奇勃然大怒,令人用刀撬开张巡的嘴,发现只剩下三四颗牙齿。
尹子奇为之动容,感佩张巡气节,不忍加害,但手下对尹子奇说:“张巡这样谨守节义的人,必不为将军所用。而且他深得军心,不杀恐生后患。”当天,张巡、南霁云和雷万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临刑前,张巡“颜色不乱,扬扬如常”。
翻阅史书我们会了解到,张巡,许远一支不足七千人的孤军对抗十余万叛军,睢阳保卫战打了九个月之久,保全了作为唐朝财赋来源的江淮地区,还牵制了大量的叛军。这九个月中有很多回合与叛军正面的大战,张巡都艰难的取胜了,但是在人困马乏,断绝补给,等不到外援的情况下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舍生取义。
张巡派南霁云突出重围向贺兰进明求援时,可恨的是他拥兵观望,畏葸不前。
最无助最无奈就是等待援军的时候,被困一方由最初的希望期盼到最后的焦灼直至失望。历史上有太多等待援兵不至的例子。亲者痛仇者快。被围一方在苦苦坚守,为了一个城池,为了一城百姓,为了忠诚与大义。可就是永远有那样视同胞生死于不顾的叛徒,小人!他们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只关心自己的势力范围,永远是隔岸观火。他们意识不到灾难就在眼前,他们意识不到覆巢之下无完卵。不,不能说他们愚笨,他们一直在精明的筹划,他们把手中的利益当做投敌的资本和保命符!可是,有些人的有些无底线的恶劣,在你改换门庭时敌人都不耻与你为伍的!
国家民族大义面前自带一面照妖镜,让卑鄙小人化出原型。张巡的同僚有太多人投敌,照样平步青云,享受荣华富贵。但是他选择坚守心中的“义”。即使因为坚持自己心中的信仰舍弃生命,他也矢志不渝。
当王军收回长安的时候,九泉之下的张巡也该瞑目了。是他的坚守让满目疮痍的民族有一种精神在闪闪发光,照亮寰宇。古往今来是无数个张巡这样的民族脊梁在为我们清理前行路上的荆棘。这盛世如你,如你,如你们所愿——岁月静好。
我们在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我们在演绎“仁义礼智信”。我们在创造更美好富强的祖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