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眼瞅着小孩该上学了,在学区房的问题上,内心里不免一番挣扎,终于还是屈服于潮流,悉索敝赋地凑了首付,贷款买了一套“老破小”学区房,在北京实在也算不上学区,只是对应本区里较好的小学而已。2022年秋,随着小孩入学搬进去住,立刻就感到了十分的不便——停车太难了。新住处的小区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不会有车辆停放的设计考虑,于是现在各住宅楼前的空地上、稍微宽敞的内部道路旁边、大树底下、电线杆下,甚至于需要发挥几何想象力的犄角旮旯都画上了车位,本来就狭小的小区显得很拥挤。
我们作为新来的住户,停车公司一开始是不给办理停车许可的,后来找了居委会,总算给办了,不过是临时停车许可。临时停车许可是没有固定停车位的,小区只留有几块没标记车牌的地方供这些车辆共享使用,空着就可以停。可是最近几年我一直“996”式加班,处于“争抢”的不利位置,下班回来的路上,我一路苦苦思索的“重大命题”从来就是“还有车位嘛?”,这样竟然也混过了一学期。这种情形很痛苦,逼得我主动跟门卫大爷套近乎,希望停车公司可以给办理个固定停车位,大爷很热情,满口应承,果然没办成功。后来他可能心里愧疚,指点了我两三个不常停车的固定车位,理直气壮的告诉我只要没有车就可以停,倒是我心里忐忑,不敢多停。
这种情形促使我有空就观察小区停车的状况,发现了一个反直觉的事实:小区的停车位其实是足够的;即使隆冬夜里我加完班回到小区,小区的固定停车位也没停满过。如果大家都不固定车位,有空位就停,小区车位数量是能够满足需求的。可是一部分人对于停车确定性的无限追求,再加上停车公司等群体的推波助澜,造成了现在车位短缺的局面,甚至是加剧了这种情况,因为固定停车位即使是空的,临时停车许可者一般也不会选择去停,毕竟谁也不想回家后又被叫出来挪车,还要面对通常早已不耐烦的等候者。小区的公共用地本来属于全体业主,但现在这种状况下,停车公司可以用本属于全体业主的公共用地收小区业主的停车费,并且还让小区业主争先恐后地缴费,这么荒唐的事情却神奇的发生着。小区的全体业主都被迫卷入其中,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受益的表面上是停车公司,付出代价的是全体业主,新来的业主受害尤甚,几乎失去了入场的资格。
近来春色烂漫,到处花红柳绿,正是北京一年最美的时候,临时许可证者突然多了起来,多亏大爷的指点,不然几次我竟不知何处停车了。
时光飞逝,一晃又要到2023年的年底了,重新编辑此文,小区的停车环境依旧,我的临时停车许可依旧,不过我已经习于这种状况了,不再为每天要找停车位惶恐。我想,主要还是对小区熟悉了,有应对策略了,脸皮也厚了。每天回家,遇到空着的固定停车位,大大方方地停进去,不怕挪车麻烦;如果没有,等而次之的选择是,楼门口可以停,小区小花园旁的一小块空地上可以停,垃圾桶旁边也可以停;最差的情况下,可以把车紧贴路边停在一条内部道路上,当然得不阻碍别人通行。这最差的情况一年多来也就出现过一两次。虽不完美,凑合着一天一天也过来了。生活中的事大抵如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