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师范生原先叫“免费师范生”,其实对学生及其家庭而言都一样,学费、住宿费不用交,还有一定的生活补贴。对学校而言,本来由学生缴纳的费用则由财政承担了,所以叫“公费”。相对于公费师范生,还有一种是自费师范生。从招生批次看,公费师范生是放在提前批,而自费师范生是在普通批次。
目前师范院校涵盖了2所985学校、7所211高校(里面又区分4所部属211高校和3所地方211高校)、省级师范院校、地级市师范院校和部分高职高专师范院校,其中能够招收公费师范生的,通常是指前面三类,一般来说,分别在省会城市、地级市、县城工作。也有的省份地级师范院校也招公费师范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可能直接在农村乡镇工作。
2007年首次实施的时候,那时一年学费5000元对一些低收入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应该是不菲的支出。15年过去了,学费还是一年5000元,但对低收入家庭的承受力而言已经是今非昔比了。
按道理,在这种态势下,公费师范生的吸引力会有所下降。然而,事实却是恰恰相反。近年来,报考公费师范生的热度持续升高,在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录取位次不断走高,甚至出现部分211高校的公费师范生的分数比部分985高校的录取分数线还高,还出现有的师范院校作为提前批招生的公费师范生录取最高位次和/或最低位次在面向同一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的情况下比普通批(或一批次)的录取位次还高的所谓“倒挂”现象。
录取位次可以高到什么程度呢?有的顶级师范院校在50万左右高考人口的省招收文科公费师范生可以最高录取位次达到全省180多名,理科可以达到810多名,最低分别也能够在500、3000以内;在有18万高考人口的地方,最高录取位次文科可以达到99名,理科可以达到500多名。至于211师范院校,在同属211的高校中,也有类似现象。
当然,公费师范生在大多数省份持续火爆的同时,也不排除在个别高考大省不温不火的现象。
需要注意,这仅仅是提前批,还不是一批次。
在一般的认知中,公费师范生在就业方面是有限制的,突出的是两条:一是必须回考生原来的省市自治区;二是必须在基础教育战线服务六年(原来规定是十年)。这和非师范专业学生和自费师范专业学生可以就业、考研,就业可以在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相比,局限性是比较大的。
那么,是哪些因素促成公费师范生行情见涨、热度陡增呢?我看主要有以下因素:
——追寻“体制内”的安稳
回望过去二十年,“考公热”与“考编热”持续延烧。而每一次的突发事件,都使之升温:
——第一波发生在2004年前后,SARS事件刚刚消弭,经济受到冲击。
——第二波发生在2008年由老美肇始并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后,经济同样受到很大影响。那年国考报名人数首破百万,相比2005年翻了4倍。
——第三波发生在近几年,与2019年底暴发且持续至今的COVID-19的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与此同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波云诡谲,令人眼花缭乱,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有目共睹。
寻求工作的稳定性、高收益性,退休后的保障性以及可持续性,这是很多人的普遍想法,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古代科举抑或现代高考,应者云集,多少人不过是为了脱离社会底层,寻求“鲤鱼跳农门”。
大学生纷纷考公或考编,不排除有人是抱持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崇高理想,但更多人则是追求安稳,在不确定中把握确定,不愿意在“鲲鹏”与“燕雀”间徘徊。而眼下“体制内”恰恰提供了一种相对意义上的保障。国家公务员网站统计数据表明,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国考”)只招3.12万人,而通过资格审查的共有212.3万人,远超去年同期,意味着招录比高达68∶1,创了历史新高。除了国考,现在很多省考的招录比更高,比如河南的招录比为75∶1,云南高达83.7∶1。
教师特别是公立学校教师岗位则以不低于公务员收入的制度性保障举措,同样令不少考生及其家长趋之若鹜。
——高就业率背景下职场“中年危机”的远离
有的人在年轻的时候进入某些行业或具体某个公司,可能会拿到高收入,但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存疑。企业是解决就业的巨大池子,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数以亿计,但企业能否顺利运营的影响因素太多了,有时候一个偶发事件都可能遭遇惊涛骇浪。在内地,3800万家企业的生命周期大约只有三年,足以说明其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在“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情况下,从业人员很可能就是“城门失火”下的“池鱼”。
另一方面,许多行业还存在职场的所谓“中年危机”,意思是人到中年后很可能在职场的竞争力减弱,走出职业生涯的倒V型反转,呈现每况愈下的状况。
但是,在职场经常有所谓“老中医”“老会计”“老教师”之说,意思是在以这些为代表的行业常常是年纪越大,经验越丰富,占有的资源越多,待遇也越高。而这些职业往往是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主要是分布在事业单位。至于机关单位,很大程度上也是熬资历,一般来说,年龄的增长也会伴随着职务的晋升、收入的提升。
正因为此,近年来在高考填写志愿的时候就出现了临床医学热、教师热,在提前批医学院、师范学院的录取分数线节节攀升。此外,在大学生就读期间的“考教资热”也是持续高涨。从相关数据来看,2016年,全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共有260万人;2017年,达410万人;2019年,则攀升至900万人;到了2021年,更是突破千万,达到1100万人,其中有800万是非师范生。
由此可见,曾经的“臭老九”变成了今天的“香饽饽”。
回到公费师范生话题,考生与录取学校、所在的省教育厅签署三方协议。学生本科毕业后回省(如何地方均可)双向选择,如果实在不能匹配,教育厅进行“兜底”性工作安排。换言之,只要公费师范生没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就业率可以达到100%。
2022年毕业的全日制大学生达到破纪录的1076万人,当许多人还在四处奔波的时候,公费师范生却可以稳稳地将有编制保障的工作合同收入囊中。
——稳定的学历提升计划
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教师的学历提升计划,其中高中教师是要求拥有硕士学位,初中和小学教师拥有学士学位。这就是在未来几年中从事这个行当的“标配”。
在实际操作中,目前许多学校已经在按照新要求招聘新教师。在部分城市或部分城市的部分学校,已经出现应聘者扎堆现象,一看他们的简历,相当一部分人是硕士生,而且不少还是名校学生。这方面的报道,已经不胜枚举了。
就公费师范生而言,在拿到本科文凭后入职,工作一年后可以申请回原本科免试就读学校继续攻读教育硕士。
我们在前面说了“考公热”、“考编热”或“考教资热”,其实还有一个热,就是“考研热”。我这里不用搬具体数据了,大家在公开的平台都可以查到。2021年457万人报考,录取人数120万,两个数据均创出新高。有的人铩羽而归后,继续考,如同高考中的复读。这些人虽然在学校、专业、地区的选择性高,但失败率也高。
而公费师范生不同。如同考研中有一定比例的推免生,名校通常是学术学位可以达到60%乃至70%,专业学位可以达到50%,因此,参加统一考试的录取比例实际上更低,其内卷程度比其他任何层次的升学都要高。公费师范生免试就读研究生,就相当于百分百保研,换言之,可以不必走艰苦的备考程序就可以实现学历提升计划。
有人说,公费师范生免试攻读教育硕士,一方面是专业学位,而非学术学位,另一方面是非全日制,而非全日制,其含金量要低一些。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其一,在2025年,专业学位比例达到三分之二,既然是大多数,就无所谓含金量了;其二,教育硕士也是纳入国民教育系列,是教育管理部门承认的,公费师范生在六年服务期满了之后仍然在教育战线工作,不会受到丝毫影响;其三,教育硕士同时拥有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
——有保障的不低收入水平
民国时期的大学教授一个月200大洋,中学教师20大洋,黄包车车夫2个大洋,可见中学教师收入是不低的,与社会底层相比高出不少。
曾经有一段时间,基础教育战线收入绵薄,中西部或农村情况更为严峻。因此,师范院校一度门可罗雀。
然而,本世纪10年代开始,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由之前的2%多一点提升到了4%乃至更高,不仅改善了教学设施、校舍、设备等,也改善了教师的收入。
有关法规也有规定,基础教育战线教师收入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而且建立了比较严格的督查机制。
从这个意义看,报考公费师范生是可以在未来获得不低的收入保障的。即使是在中西部地区或者农村学校,可能当地经济不够发达,也可以通过不同层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寻求保障。
当然,不同层级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中小学层级会有差异,收入水平也会有落差。所谓的相对于当地公务员收入水平的“不低于”,也是以相应的地区为基准的。
现在不再有所谓“金饭碗”“银饭碗”“泥饭碗”之说,但公费师范生毕业后端的这个饭碗就是相对意义上的“金饭碗”。当然,我们不是说中小学教师收入已经达到了众人仰视的高度,只是说这个饭碗不容易被打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