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周岭
130个笔记
>>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第一节 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 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 找一个自己能坚持做下去的方式,比单纯按照标准化的时间和方式做更重要。以前一直以为多花时间才能学好、才能达到效果,其实那是因为自己急于求成,想要快速见效,这样反而不容易坚持。现在降低了难度和标准,自己的行动力反而能持续增强,虽然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可能会变长,但是我相信这样的坚持最终可以产生复利效应。
>> 做到力竭,就是在逼迫我们走出肌肉的舒适区到拉伸区。
>> 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
>> 另外,很多人说自己学习时经常分心走神、不够专注,其实原因也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可能并没有刻意关注自己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调整学习的快慢节奏。
>> 他说:“就两条,一是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二是有问题只找主观原因。”
>> 距离太远的,我们都把握不住
>> 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
>> 人们常说底层概念、底层规律,那到底什么是底层呢?在我眼中,能解释的现象越多,这个概念就越底层。所以你掌握了匹配原则之后,就可以自己解释其他事情了
>> 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所以成长是必然的。
2023/4/24 发表想法
目标、专注、反馈、拉伸、
>> 一切为了匹配
刻意练习的四要素看上去各自独立,实际上环环相扣、互连互通,而且它们最终都指向匹配。
先说第一个要素“目标”,
>> 一切为了匹配
刻意练习的四要素看上去各自独立,实际上环环相扣、互连互通,而且它们最终都指向匹配。
先说第一个要素“目标”,
>> 比如,我们每次行动遇阻时都会一筹莫展,但只要细想就能发现,不管你遇到的是什么问题,其根源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这个问题太大、太模糊。
>> 所有的行动达人都是拆解任务的高手。
>> 提炼目标。
>> 在拉伸区练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有关注点。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跳出舒适区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发现和收集那些要点,也就是每次行动的小目标。
>> 第二节 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 何为深度学习
>>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通过实验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见图5-1)。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图5-1 学习金字塔
>> 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图5-2 阅读金字塔
>> 从知道到做到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然而自己知道或做到是一回事,让别人知道或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2023/4/24 发表想法
费曼学习法
>> 请注意,遇到这种困难才是深度学习真正的开始!因为你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 请注意,遇到这种困难才是深度学习真正的开始!因为你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 可见“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
>>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
>> 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 如何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 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 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 当一个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它产生的影响力将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
>> 是反思生活。学习不止读书,生活经历同样可以被深度学习。
>> 深度学习的好处
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
>> 人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才干三个层次
>> 深度学习还能让人产生更多灵感。
>> 与此同时,深度学习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
>> 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
>> 为浅学习正名
2023/4/25 发表想法
很多东西都相互博弈的,就像论证的双方。
>> 我们可以把浅学习作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但不能把成长的需求全部寄托于此,更合理的态度是: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 我们可以把浅学习作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但不能把成长的需求全部寄托于此,更合理的态度是: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 第三节 关联:高手的“暗箱”
>> 无关联,不学习
>>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这既是有效阅读的三个步骤,也是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
·知道信息点
·关联信息点
·行动和改变
>> :绝大多数人习惯以孤立的思维看待事物,喜欢花大量时间收集和占有信息;而另一批先行者则更喜欢拨弄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聪明了起来。
>> 事不关己,不关联
>>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隐蔽条件不能忽视:你需要明确的目标或强烈的需求。
>> 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 首先,手中有锤子。
>> 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没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没有极致的专注和思考,恐怕任何事物对你都没有意义。
>> 其次,输入足够多。
>> 多走走、多看看,多阅读、多反思。
>> 再次,保持好奇心。
>> 最后,常说一句话。
>> 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 但凡收获一个感悟、了解一个观点或是学到一个知识,只要触动了自己,就要想办法让它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办法就是主动关联到别处,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
>> 一切在于主动
>> 第四节 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 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厉害?
要是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体系可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那他必定是个厉害的人。
>> 知识与认知的区别
>>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 因为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与选择”。
>> 所以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
>> 只学让自己触动的
>> 非常在意形式上的完整。
>> 在阅读时,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触动点。我会在触动自己的地方做标记,在空白处写下大量能联想到的思考,书读完之后,我会放上几天,然后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只要它真正触动我,并能让我发生真实的改变,我就认为这本书超值了,至于其他,忘记就忘记了,我一点也不觉得可惜。而作者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又与我何干呢?
>> 图5-4 在认知圈边缘扩展最有效
>>
图5-5 全盘照搬往往不合身
>>
图5-6 建立认知体系,关联各家的“触动碎片”
>>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 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 只要学的东西是能触动自己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不管是读书、上课,还是自我反思或与人交谈,都是贴近自己的成长方式。这样成长不仅高效,而且非常“接地气”,甚至能消除学习的焦虑。
>> 有了触动,学习的机会就来了!
>> 触动是最好的筛选器
>> 我建议每一个想成长的人都去进行每日反思,因为它可以提高自己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不会让日子像流水一样哗哗流过而什么都没留下
>> 每日反思不是记流水账,而是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得越细越好。一个触动点若是能转化成一个认知晶体,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
>> 仅仅触动还不够
>>
图5-8 有效关联新知识的三个方面
>>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 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 第五节 打卡: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
时下,学习成长蔚然成风。
>> 动机转移,动力扭曲
>> 所以疑惑为什么一旦打卡中断就不愿继续行动,因为他关心的是让打卡纪录保持完整,而不是让学习过程保持完整,其实对于学习来说,偶尔中断又有什么关系呢?
>> 认知闭合,效能降低
>> 单纯地依赖打卡,不仅会转移行动的动机,还会降低行动的效能。这源自另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认知闭合需求。
>>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 我们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喜欢确定性,不喜欢未知或不确定性。
>> 这就是打卡心态的特性: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
>> 任务心态,身心分裂
>> 现代人很难获得幸福感,多是因为这种快节奏和急心理,但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何其枯燥,它无法让我们享受过程,只会让身心紧张、焦虑、麻木和分裂。
>> 世界上有些事情很奇怪,你直接去追求反而得不到。比如睡觉,你越是提醒自己要睡着,你就越睡不着,但若是放松身体,你可能会安然入睡;
>> 比如专注,你越是提醒自己要专注,你就越容易分神,但你若是全身心思考、体会事物本身,自然就能专注了;再比如美,你越是花心思去装扮展示,你就越容易让人感到刻意,但你若是安静地专注于一件事情,真正的美就出现了。
>> 两个策略,轻松改变
>> 用记录代替打卡。
>> 我们在任务设置时要使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
>> 第六节 反馈:是时候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
>>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 无反馈,不学习
>> 但它们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却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如果能让它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它们同样会展现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于学习。
>> 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
图5-10 本能脑和情绪脑是学习的发动机
>> 有作品意识才有未来
>> 要么帮自己或他人解决了一个问题,要么产出了一个有价值的作品,这些反馈带给自己的必然是强烈的成就感和继续行动的欲望。
>> ·教是最好的学;
·用是最好的学;
·输出倒逼输入;
·请用作品说话……
>> 痛苦也是一种反馈
>> 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 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只要你认真打磨了作品,就肯定有人会觉得你比他们厉害,此时,赞扬就会飞向你。而真正比你强的人往往没空打击你,所以你不必担心会被人嘲笑。
>> 最后,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 如果对方的质疑中包含严谨的反证,能准确指出你的问题,那就要认真对待了,因为这些批评就是极佳的反馈,它们会帮助你把问题想得更清楚,让作品变得更完善。
>> 所有痛苦都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提示。
>> 被动学习如何获取反馈
>> 职场人有充足的自由时间可用来主动学习,而自己只能在有限时间内被动学习
>> 对于背记理解类的学习,自我测试就是最好的反馈。哪里会、哪里不会,通过测试便立即掌握得清清楚楚,我们可以精准消灭盲点,让自己始终处在学习舒适区边缘。
>> 愿你从此不再平庸
>>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 第七节 休息:你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太刻苦了
>> 主动休息的秘密
>> “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 反观那些轻松的学霸,他们学习时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他们精力桶的水位得到快速回升。
>> 保持专注的危机
>> 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
>>
图5-14 在拉伸区练习,专注效率最佳
>> 意志失控的根源
>> 但当精力不足时,我们不仅难以面对困难,甚至对诱惑的抵抗能力也会变弱,毕竟克服困难和抵制诱惑都需要消耗意志力。
>> 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 能拯救你的“番茄”
>> 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循环往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