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简友广场
王鼎钧《作文七巧》: 议论的技巧——归纳

王鼎钧《作文七巧》: 议论的技巧——归纳

作者: 弦音的读写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22-05-06 07:14 被阅读0次

议论:是发表意见、提出主张。议论需要有系统性,还需要有说服力(当然最好也是正确的)。

“议论”的旨趣跟抒情记事不大一样:

记叙文使人“知”;

抒情文使人“感”;

议论文使人“想”,使人“信”。

但其实,一篇文章下来,通常都不太“纯粹”,而是记叙、抒情、议论综合使用。我们都希望文章既能给人知识,又能给人感动,也能使人产生一种信念。

议论文是引起争辩、参加争辩的文章。好的议论文还可能是结束争辩的文章。发议论、提主张要先找参考资料。平时看书多准备几个口袋,袋袋不空,作文的时候把袋里的东西倒出来。

写论文的人都很了解归纳法。

归纳法可帮助你完成一篇议论文,并且可能使你的议论文继续进步。归纳法好比是一个口袋,你把相关的事物放进去,加上标签。

使用归纳法的人先去搜集事实,把一件一件事实叫“个案”。

个案之外可以引用名言助阵,或者在“个案”不够的时候用名言代替。名言大都修辞甚佳,足以使文章醒目生色。但名句十分精练,写出来像个大纲,有骨无肉,补救的办法是对名句的意思先略作解释。

引用名言一定要记得是谁说的,否则就减少了可信的程度,读者大都有“因其人而信其言”的习惯。

知识、经验使我们知道事物和事物之间有哪些共同的关联。小时候不知道,长大了才知道。读书少的时候不知道,读多了就知道。

读书,可以多多知道世上的事物,并且发现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联,找出其中的道理来。

世界上的事物太多,太复杂,人的精力时间有限,一个读书人要有高深的成就,多半要选定一个范围,希望了解这个范围以内的所有事物,这是“从少少中知道多多”,这是“”。

也有人不愿意被一个小小的范围圈住,他要“周游列国”,一个范围挨一个范围进进出出,“从多多中知道少少”,了解得比较周全,这是“博”

博也好,专也好,都是将来的事,写那种文章的规矩十分严谨,那不是“作文”,那是著书立说,是另一个层次。

文章同时要说两件大事,似乎很难。但只要有材料,知道方法,就容易落笔。

有人要我们多读书,多眼到手到心到,正是为我们有材料。有了材料,剩下的是方法问题。

作文正是要看我们知识如何,思想条理如何,由材料看识见,由方法看思路。

一篇文章同时说两件事,如何讲求方法?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把题目上的两件事看作一件事。

同时写两件事,难;写一件事,易。明明两件事怎可说是一件事?因为事物和事物有共同的关联,读书明理,就是要找出这种关联来。

我们归纳出来的论据并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世上万事太复杂了,论到“人”,和人所生出来的“事”,就更复杂、更变化无穷。我们的“个案”不能完全代表,我们归纳出来的论据也就不能完全涵盖。

所以,用归纳法作议论文,不要把话说死了,说绝了。“似乎”、“我认为”、“由此可见”、“未必”、“大概”等等词,便被用上了。

在我们未学好如何作文和未能掌握准确的真理以前,或许总要做几年几十年的“差不多先生”。


想要做成一篇好文章,记叙抒情说理议论,最好都能综合使用好。能厚积薄发的人,要么天赋过人,要么都有一段寂静的漫长的积累过程。

看书,是积攒材料,增加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上我们的思考辨别、归纳总结,事物和事物之间隐藏起来的共同关联,便在我们心中明明了了,其中的道理,便通通透透。

读书,做学问,“专”和“博”,各有各的好,先专后博,专博并用,都需将时间和精力安排好。毕竟,时间和精力,都是宝贵的,有限的。

正如作者所说:心专而后业精,心专而后学成,能专始能巧,能专始能通

想要精,想要学成,想要巧,想要通,必须得先“心专”。

如果时间精力都有限,先“专”而后“博”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鼎钧《作文七巧》: 议论的技巧——归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sa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