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高温将四年同窗的泪水神奇的变成汗水。
也许是为了逃避西安的燥热,也许是为了逃避迫在眉睫的分别,我坐上了开往平遥的火车,来一趟“不远不近”的毕业旅行。
在平遥,历史与现代的影像清晰重叠,繁华的商业街道与宁静的居民区域纵横交错。四大古城之一的平遥,具备了所有古城该有的特征:斑驳的城墙,砖铺的老街,古色古香的建筑,老字号的牌匾......
然而走在平遥的街上,我们感受到更多的不是那种淡泊恬静的文人风雅,而是商人的热情洒脱,与生活的淳厚炽热。
>古城:纵横交错的如今与曾经
平遥曾是晋商的天下,钱庄票号汇通天下。日升昌等各大票号掌握当时整个金融业务,“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平遥曾有着繁华的市井生活,县衙寺庙人声鼎沸,“五行气正民生遂,百尺楼高物象雄”。时至今日,明清一条街林立的商铺和熙攘的人流,还在提醒着游客他们往日的辉煌。
在古城浴着阳光走走停停,安逸悠闲,有种经历着千百年历史的错觉。
古城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你不会觉得自己是游客是外人,走进去瞬间就与古城融为了一体,就觉得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
古城总是这样,陈砖旧瓦蚀刻着你体会不到的历史,大街小巷记载着千百年来晋商文化的昌隆兴盛。
平遥也就如同你想像的那样,土坯的房子,偌大的院子,高挂着大红灯笼,青花彩布的桌椅凳子,百姓衣衫朴素清凉,老人抽着烟袋坐着聊天。
>王家归来 不看院
晋商文化不得不说的“乔家”与“王家”。行程安排原因,我们只去了规模更大的王家大院。
如果说平遥的繁华或许只是现代商业化发展的结果,那么王家大院的存在则是晋商兴衰的一个缩影。“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资渐厚,声名渐高。走进这座深宅大院,最深的感触就是两个字:“讲究”。院落依山就势,城墙恢弘大气,层楼叠院,功能齐备。若非身临其中去了解,断不会相信这是一座民间宅院。
然而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加之王家子弟不肖,曾经家大业大的王氏家族迅速衰败,成为了当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如今,王家大院早已人去楼空,往日的荣华富贵也隐没在了砖墙瓦片无边的灰色之中,一代豪门的兴衰使人唏嘘不已。
>108道晋味
山西也是面食当道,平遥号称有108种小吃,餐饮特色以面食为主。
栲栳栳
栲栳栳是一种莜面小吃,可浇汁、炒食,做法不同也有不同风味。
“驴友餐厅”的小哥告诉我们,有个孝顺小朋友很喜欢吃姥姥做的饭,有次想给姥姥也做一顿,就学着姥姥的样子做了莜面窝窝,说“这些年都靠姥姥做饭,现在我长大了,也要给姥姥做饭啦”。
碗托(秃)
碗托(秃)可能由于方言翻译不同,有“碗托”、“碗秃”不同叫法。白面/荞面制成饭块,加以酸辣蘸汁调味,很开胃。不禁想起家乡的“搅团”;或是加料炒食,碗托“豪华套餐”之麻花肥肠火腿炒碗托,丰盛美味。
平遥牛肉
平遥牛肉也是非常讲究的一道特色,没有多余的颜色和味道,不加色素不用香料,鲜粉的肉质还原牛肉本身的味道。
平遥老豆腐
老豆腐是逛古城时路边偶然碰到的,老先生每天定量,只有半桶卖完即走,很巧刚好赶上。不像豆花豆腐脑的嫩滑,增添了很多厚重与筋道。调配的酸辣芡汁与豆腐很搭,每一口都不会失去滋味,最后还忍不住把汤喝光。
>饭店推荐
天元奎饭店
天元奎饭店,大众点评第一位,不得不尝试的老字号。装修很“平遥”,菜品很“平遥”,饭店服务小哥也很“平遥”。
在这家店可以吃到各种当地小吃菜品,方便且不易踩雷;陈醋也是自家酿造,风味独特,佐餐优选。
驴友餐厅
驴友餐厅是夜深没吃饭满大街找却不经意“转角遇到”的小馆子。目测很可爱就进去了,结果真的很可爱。店铺装修很有情调,每个过往的旅客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记。
店员小哥哥很可爱,为我们介绍每道菜品,帮我们每桌合影留念,还赠送老板亲手绘制的平遥旅游地图。邻桌有个小哥哥说,他8年前曾来过这家店用餐,现在已经与当年在平遥结识的女孩结为连理。多年以后重返旧地,平遥带给他的已不仅仅是回忆。
平遥给了我一种亲切而又遥远的奇妙感觉。平遥人大多很热情,正如他们的菜肴,栲栳栳,碗托子,泡泡油糕之类,朴实中透着热烈。
然而,当我自以为不过如此的时候,却又能品尝到这座古城的深厚底蕴——如陈醋般醇香,汾酒般馥郁。
似乎我所了解到的,也只不过是作为一个过客理应了解的;我所看到的,也只不过是当时当刻照片中的砖墙与瓦片,我所听到的,也只不过是商贩的吆喝和导游的讲解。
似乎我来到了他的世界,却从未走近过他,看清过他。
图文 / 肉松酱
特别鸣谢@Amber提供图文支持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 放任游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