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年”是新衣服,是鞭炮烟花。
上学时,“年”是一只恶魔,神秘可怕。
长大后,“年”是团圆,是合家欢。
……
在愈来愈模糊的传统节日中,新年依然是最受重视最有仪式感的中国节日,关于新年我们总是可以有很多故事可讲。
【小年】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妈妈说这一年灶王爷要数每家的人头往天上报,类似我们的“人口普查”,所以这一天一定要一家人在一起团圆,避免遗漏。从小到大这么多年,我们家只有两次没有在小年团圆,一次是弟弟外出做兼职,一次是今年我和弟弟因为自己的事情晚回家,但是爸妈在家依然会摆好我和弟弟的碗筷,留着我们的位置。
【二十六,蒸馒头】
过年要接待客人,要囤年货,腊月二十六这天人们通常会蒸馒头和花糕,供自己吃,供待客用,还有上供。记得小时候妈妈蒸馒头,还会因为冬天天气冷把揉好的面放在煤炉旁边半天,让面快点发起来。但是现在大家越来越忙了,市场越来越大了,不管是普通的馒头,还是造型百变的花糕,都有现成的可以买,我们很少吃到亲人亲手做的手工馒头了。
【二十七,杀公鸡】
鸡肉也是重要的年货之一。老歌《回娘家》中唱到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也有“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的歌词。很小很小的时候,爷爷家养的有鸡有羊还有猪,我还见到过爷爷亲手杀鸡放血,“当时我就震惊了”!从此对吃鸡产生了一丝阴影。
【二十八,贴嘎嘎】
贴嘎嘎其实就是贴春联。把失了色的旧春联揭掉,把红艳艳的新春联贴上,一切就都充满了生机和希望。我们家负责贴春联的人从爸爸妈妈到爸爸和我再到我和弟弟,贴春联的材料也从浆糊演变到了胶带。每次贴春联都要研究上下联,研究每一副怎么贴好看,偶尔遇到不够数的时候就会请爸爸的一个朋友为我们写春联,拿着摇曳的红纸去他家看他一笔一笔写下漂亮的毛笔字,就会觉得“高手在民间”。
【二十九,姥爷姥奶往家走】
这一天要把逝去的老人先辈们请回家一起过年。年轻人大多不知道自己的族谱了,也很少做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事情,所以一般也是爷爷奶奶来请。
【除夕】
这是最忙的一天。因为家里从小开了小店,这一天乡亲们都会来买鞭炮买礼品买各种小百货。小时候爸爸总会提前拉电线到小店的门头,再挂上红灯笼,到了晚上一开灯,别提多喜庆了。农村的街道上有这样一户红红亮亮的灯,就是简单的年味了。弟弟小时候敢想敢玩,有一次心血来潮想做灯笼,爸爸就和他一起用酒盒改造做了一个小灯笼,还留了小门放了蜡烛,弟弟就拿着这个小灯笼领着他的小伙伴神气地走街串巷……
除夕不能错过的就是那场盛大的“春节联欢晚会”了。虽然我们总是会吐槽春晚,但毋庸置疑,它仍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家国情结和春节必备。一场春晚让春节不只是自己家人的节日,更是所有国人的节日。一家人坐在一起,在相声小品中欢笑,在歌舞中惊叹,在杂技魔术中感受惊险和精彩,在倒计时中迎接新年的到来。记得很小的时候还不会守岁,总是困了就睡了。后来家里有了电脑,我和弟弟还轮流着在电视和电脑之间切换。再后来一家人一起守倒计时,爸爸早早爬上房顶用木棍缠起10000响的鞭炮,我和弟弟像传声筒一样把倒计时传给爸爸,在“3,2,1,0”这一秒点燃爆竹,在噼里啪啦中感受新年的热闹和喜庆。
因为我们家住在十字路口,所以小时候总是会看到年轻的叔叔辈拿着双响炮和烟花变着花样玩。他们最喜欢的是把双响炮摆成长长的一排,每人守一个,然后齐声倒数同时点燃炮仗,看它们一个个爆响,升上天空,开出一个接一个的烟花。有时他们也会摆一排鞭炮,点燃后看它一溜烟的绽放,然后落一地红花。
【大年初一】
一大早天不亮就要起床拜年了。走在满地的“红花”上,一家人先换上新衣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再去给关系近的长辈们拜年。讨到的压岁钱,糖果,核桃都放进口袋,不管多还是少,口袋里满满的都是单纯又简单的快乐。路上遇见邻居也会拱手说声“新年好”,仿佛这一天大家都抛下了乱七八糟的事务,忘记了大大小小的恩怨,共同享受新年到来的喜悦。
【大年初二】
这一天要串亲戚。记得小时候家里还没有汽车,爸爸开着奔马,我和妈妈坐在车兜里,盖着被子,载着礼物,去远方的姥姥姥爷家。对了,车上还要带着铁锹,因为那时过年总会下雪,车子容易陷进雪地里,爸爸还要备铁锹来铲雪才能把车开出来。那时觉得串亲戚好麻烦,现在想来却只觉得有趣。
人间事今年,因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我们不用守零点了,因为“肺炎疫情”我们不让拜年了,在这个特别的,安静的除夕夜,我不禁想,在这个不断向前不断更新的时代,我们过年,到底是在过什么?
我们过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
我们过的,是时间长河里的辞旧迎新。
我们过的,是不同往日的热热闹闹。
我们过的,是一个个平凡又美好的小日子。
我们过的,是这人间 温暖烟火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