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双十一也到了。这个购物狂欢节多日前就已拉开序幕,各平台发来的购物信息天天都会出现在手机里,各种优惠广告也会在手机立跳来跳去,欲望欲望也就一次次被诱惑到至高点。难怪有人会说“双十一的火在于营销的成功,它把一个光棍节没有变成相亲的高峰期,却变成了促销打折大典”。
我不知道,每年的双十一,有多少人会做到“理性消费”;我只知道,每年的双十一,我最期盼的,就是可以将购物车里的东西全都拉回家。只是这个愿望,在动辄上万的购物车里的商品面前,还是挺难实现的。所以对于我来说,每年双十一,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钱到用时方恨少。
有时我也会疑惑,这些玲琅满目的东西,生活中真正需要的到底有几件?“需要”究竟占了“喜欢”的几成?闲暇时间,在家里整理东西,常常会翻出几个不知道搁置了多久不曾打开的包裹;有时也会发现,相同的东西已储存了好几个。而这种购物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家里的空间越来越少,角角落落所堆积的密度越来越高,整理东西的时间越来越长。除此之外,当然也不可否认购物本身所带来的乐趣。
我不知道,是否人人都有占便宜的心理。之于我,遇到了打折商品,遇到了优惠商品,或到了免税店里,不买似乎就是吃亏了;反之,则有一种占到了便宜的快感。当然,购物本身对于女人来说,也是有着极大乐趣的。心情好的时候,喜欢的东西会让你心情更好;心情不好的时候,购物会让你忘记了心情不好的原因。
不过,自我感觉,我现在对于购物的狂热度还是有所降低的。最起码,出外旅游时,不会再像曾经的时候,将自己的返程搞的像是春运期间的回乡人,大包小包再加编织袋。当然,这也是因了网购的原因,不管哪里的特产,都可以在网上买的到。所以现在出外,也就是买点纪念品。
有一阵子,喜欢上了奢侈品。名牌的首饰、手表、包包,看到了喜欢的,就忘记了钱包的厚薄度。买了几次后,我发现,对于奢侈品的欲望,真的是欲壑难填,若此下去,怕是要借债度日了。这种迷恋,对于工薪阶层来说,似乎是一种迷失了。还好,在钱包面前,对奢侈品的购买,很快就转向了理性。
前几天,正当我忙着在某宝的购物车里收藏着一件件商品时,在朋友圈里却读到了这样一篇文章«被北欧后的高晓松»。大意是说,高晓松去了趟北欧,回来后写了篇文章«在北欧,我觉得自己内心很丑陋»。在文章里,高晓松写道对于北欧人来说,你穿爱马仕和优衣库,他们都不会有羡慕或鄙视的目光。北欧人只关注当下,用极简的生活理念享受着美好的当下。在这篇文章里,高晓松还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反省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我们明了导致我们生活越来越繁忙的,恰恰是来自于内心的欲望越来越高。
看完被北欧后的高晓松,被双十一激起的购物狂热,似乎瞬间被降了温。我默默地从购物车里拿出了喜欢很久的一件奢侈品,换上了一个国产品牌。然后又拿出了几样仅仅是喜欢的东西。
这个双十一,我想我应该不会再有钱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而这要感谢被北欧后的高晓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