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常快的速度,刚认真读完了一本叫作《位子》的官场类书籍,出自一支在体质内浸淫半生的生猛笔杆子,文笔、思想、认知都觉上乘,功力不可谓不深厚。大可以用俗或者现实的字眼去总结和概括,但俗却俗得极为透彻、异常醒神,我简直爱不释手。
一句“他们也是人”,极其简单的五个字,不知囊括进去多少滋味。
这么一本超棒的书竟然被我扔在一边,吃灰了数年,翻了两次都没能翻下去,大叹可惜。
财、名、欲这三样是几乎每一人的一生都绕不过去的槛,在一些读书人的眼里,大约是被视作蔽履的,但我现在不这么看,也不愿这么看。人欲本就属于百川入海的大道之一,把这事琢磨明白其实很重要,往小了说是家常便饭的生活,往大了说那就是立身立命的根本。它既是组成人之为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随时是阻挠前行路上的洪水猛兽。
人在诱惑面前是很容易迷失的,都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可不就是如此么。只是在普通人身上,没那个机会接触到,否则没准越是普通人越是能做出惊世骇俗的行为来。要不怎说,人心是最不可直视的呢。但你要说人心肮脏透顶,这样的话多少愤世嫉俗了,道理其实很简单,都是为了好好活着,也只是为了好好活着。
但好好活着跟好好活着,也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
贪婪凶狠地往自己身上掠夺资源,和不择手段地往自己人身上掠夺资源,行为不变而仅仅只是目标受众的不同,在别人的眼中,就有了天差地别。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是自己人,谁是别人。这种行为本身可以产生救世济民的大英雄,也可以产生蚕食同类的大魔头,但不管前后哪种,本质上来讲,都没有脱离好好活着的范畴。
好好活着,目标对象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一整个群体,也许这就是大公无私这种行为受到千万年赞扬而永恒不衰的根本原因。
换种角度看过去,群体之中的弱者,无不希望有天降的大英雄、大圣贤前来救济。这也或许就是在延续了不知多少年的封建时代中盛行的主流想法,总期待着一位英明神武爱民为民的天子,统御或者说引领着烝烝百姓。也大约是在无论什么时代,都会存续着的真实内心,似乎天生的一般。
再换种角度看去,英雄主义总能受到真心追捧,想见得救世济民并非是大英雄的所有权,在普通人的内心中,一样会做着这样顶天立地的梦,且真正地落实下来的不乏大有人在。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成为大英雄的可能性,每个人都有想成为大英雄的内驱力。也似乎是天生成的一般。
“小人”这个词,它的对立面既能是君子,也可以是大人物。小人物当然可能是蠢、恶、贪、妒的小人,跟那群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一定会存在的禄蠹一个面孔,不遗余力地为自己聚敛资源。他们绝少去考虑什么公共资源、集体利益,能贪一分是一分,能占一点是一点,好像一副天生成的责无旁贷模样。
这种人永远都会存在。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整个群体的需要,也是必要,这一点如果用遗传学的观点反过来去思考,一目了然。天下打下来了,要下马治天下守天下,如果举国上下都是无私奉献的英雄,境内的资源早晚会被掠夺一尽,那么这个群体也会因此丧失生存下去的能力。不妨睁开眼睛往外看一看,异常明显,其实民族的血性中,也一直非常需要那一股唯我独尊的狠劲。
只不过大部分的小人中,始终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角色,他们的被动需求,就是一位牧我群羊的引领者,以好好活着。
他们也是人。简简单单五个字。
再一次看到关于清官的思考,这种清官思想对于在位的引领者,是最要不得的,百害无一利。当然也带来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在个人行为与作风问题上,就有了弹性的考量,有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与此同时,这种被无形恶魔慢慢一点点喂养的个体,有一天会不会成长为另一个名副其实的恶魔,谁也不清楚。
以结果为导向的现实主义,其实真的很好用。
现实是俗,但并非俗滥,并非恶俗,而且但凡是个人就无法脱离现实,吃喝拉撒就永远摆脱不掉,一味做着归隐深山的大梦,虽然未为不可,但终究太过理想出尘了些。美梦就让它藏在梦里,也挺好。
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一边倒风评,真听不得的。经过素质教育的普及,也许大部分问题,十有八九都能看出来,但是真正去解决的人,太少了。能认识到问题提出问题自然可贵,但身体力行去解决问题,更加弥足珍贵。追名夺利以至于慌不择路而误入歧途,你既然已经看得到想得到,不妨就多想一步,多做一步,去获取世俗的名利然后牧我群羊,绝对好过做一个人后愤世嫉俗的怨叹者。
高手在体制内,此话当真半分不假。外行人看不到里头的门道,往往只是消极情绪的布散者,真的挺害人的。从当年的金瓯残缺山河破碎,一步步走到现在的这个举足轻重的地位程度,已经足够惊人了,身边的这么多不争的事实还不够证明吗?凡事都需要时间的酝酿,从没有一蹴而就的道理。当下的路并不是那么平当,未来的路也还很长,给她点信心,给自己点信心。
他们也是人。
近来想事情写东西又走进了急功的窄胡同,生活中的事情需要慢慢琢磨,需要一点点观察思考,从没有一蹴而就的道理,急成会把我彻底毁了。写《赵妖婆》前看了一本江南的《此间的少年》,无数往事又重新闪了回来,那几天心里挺不得滋味,于是迅速写了两篇,一个是赵姑娘,另一个是回忆了一段过往,写得超快,但除了那些美好又破碎的记忆,什么都不是。
停了下来以后,看了这本《位子》,虽然看得很快,但灵光与激情都不缺,仿佛又突然找回了自己。看红楼写随想这一年来,文言文看得多了,以至于我再翻开聊斋的时候,简直快要吐了,打内心深处泛起一阵恶心,恨不得一口唾沫啐上去。
我知道,到了该改变一下的时候了。
自己还是应当尊重一下的,一视同仁不是?读书人只耐俗还不够,还得融俗,只会拽两句不着调的古文、吟哦两句空洞虚浮的道理,算什么读书人,这样的读书人我自己都看不上。人本是俗世界的一份子,从俗中来,到俗中去,但俗也要俗得可爱,绝不能掉进滥俗的臭粪坑。希望这一年的细细琢磨,能在关键的时候扶我一把,拉我一把。
逻辑作为内部支撑,情感作为外部表达,而内里的血肉填充,只能靠内容了,除了硬实力我想不到还有别的方法,但眼下我没有。做不到和做不好,都让我沮丧,以前我不是这样的,一点点地做到,一点点地做好,现在对我而言是重要的奖励机制之一。
老活在梦里不是法子,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一直都在生活中。得花一点文火慢熬的功夫,煲好了这碗鲜美的汤,然后自我享受,岂不美哉?
《位子》这书很好,很对我脾胃,近期会重新再翻一遍,一把过足了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