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 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
>> 这里所谓“阅读的人”(readers),是指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了解的人,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 到底这些新时代的传播媒体是否真能增进我们对自己世界的了解?
互联网条件下的信息泛滥阻碍了我们的理解与思考力。
>>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 第一提醒读者,阅读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动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 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
>> 凭着你自己的心智活动努力阅读,从只有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体会,就像是自我的破茧而出。
>> 我们只能从比我们“更高杆”的人身上学习。我们一定要知道他们是谁,如何跟他们学习。
>> 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 思考只是主动阅读的一部分。一个人还必须运用他的感觉与想象力。一个人必须观察,记忆,在看不到的地方运用想象力。
而不是简单的量的堆积。
>> 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再者当然就是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 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再者当然就是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 一路谈来,我们似乎把阅读与倾听都当作是向老师学习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这确实是真的。
>> 而如果一本书就是你的老师的话,你就得一切靠自己了。
>> 如果我们打算继续学习与发现,我们就要懂得如何让书本来教导我们。事实上,这就是本书最主要的目的。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 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 只有当一个孩子精通了基础阅读的四个阶段,才是他准备好往更高层次的阅读迈进的时候。只有当他能自己阅读时,才能够自己开始学习。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变成一个真正优秀的阅读者。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要明白什么书什么内容,适合什么样的速度来阅读。
>> 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
>> 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
>> 阅读的速度并非只有单一的一种,重点在如何读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阅读某种读物时该用什么样的速度。
也包括试读,其实就是浏览商品,挑商品的过程。
>> 略读或粗读一本书总是个好主意。尤其当你并不清楚手边的一本书是否值得细心阅读时(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必须先略读一下。
>> 略读或粗读一本书总是个好主意。尤其当你并不清楚手边的一本书是否值得细心阅读时(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必须先略读一下。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 阅读的时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阅读目标是什么。如果你的阅读目标是获得利益——不论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成长——你就得保持清醒。这也意味着在阅读时要尽可能地保持主动,同时还要做一番努力——而这番努力是会有回馈的。
>>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 任何一种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问题(然后尽你可能地找出答案)。这是绝不可或忘的原则。这也是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与没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之间,有天壤之别的原因。后者提不出问题——当然也得不到答案。
>> 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还是非常清醒。第二,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 而除非你真的再仔细读一遍全书,否则就不该对这本书立论的精确与否、有道理与否遽下结论。之后,等你做分析阅读时,关于这本书准确性与意义的问题,你就要提出答案了。在这个层次的阅读里,你做的笔记就不再是跟结构有关,而是跟概念有关了。这些概念是作者的观点,而当你读得越深越广时,便也会出现你自己的观点了。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 规则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 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
>> 写作与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就像教书与被教一样。如果作者跟老师无法将自己要传达的东西整理出架构,不能整合出要讲的各个部分的顺序,他们就无法指导读者和学生去找出他们要讲的重点,也没法发现全书的整体架构。
>>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或,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
(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或找出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的规则(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5)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6)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 一、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三、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关于最后这四点,前三点是表示不同意见的准则,如果你无法提出相关的佐证,就必须同意作者的说法,或至少一部分说法。你只能因为最后一点理由,对这本书暂缓评论。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
>> 我们会依照以下的顺序讨论出来:第一,相关经验。第二,其他的书。第三,导论与摘要。第四,工具书。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所以说读完,吸收了,还要行动。
>> 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 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 只有行动能解决问题。行动只能在现世发生,而不是在书本中发生。
>> 然而,实用性的书多少还是可以提供一些可以应用在同类型特殊状况中的通用规则。任何人想要使用这样的书,一定要把这些规则运用在特殊的状况下,因此一定要练习特殊的判断力才行。换句话说,读者一定要能加上一点自己的想法,才能运用在实际的状况中。他要能更了解实际状况,更有判断力,知道如何将规则应用在这样的状况中。
>> 要找寻的主旨当然是那些规则。阐述这些规则通常是用命令句,而不是叙述句。那是一种命令。
第十四章 如何阅读想象文学
>> 有关想象文学的事实,带引出我们要建议的否定的指令: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
>> 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
第十五章 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 铺陈。但我们的重点是:就算一开始不太清楚,也不要焦虑。事实上,一开始本来就是不清楚的。故事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在生命中,我们不可能期望了解每一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或把一生全都看清楚。但是,当我们回顾过去时,我们便了解为什么了。所以,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全部看完之后再回顾一下,就会了解事件的关联与活动的前后顺序了。
>> 对人类而言,小说或虚构的故事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
其中一个理由是:小说能满足我们潜意识或意识中许多的需要。如果只是触及意识的层面,像论说性作品一样,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小说一样也很重要,因为它触及潜意识的层面。
>> 们喜欢某种人,或讨厌某种人,但却并不很清楚为什么。如果是在小说中,某个人受到奖励或处罚,我们都会有强烈的反应。
第十六章 如何阅读历史书
>> 只有在梦中,人们才会创造真正不同的全新世界——但是就算在最荒谬的梦境中,这些想象的事件与生物也都是来自每天的生活经验,只是用一种奇异而崭新的方法重新组合起来而已。
>> 阅读历史的两个要点是:第一,对你感兴趣的事件或时期,尽可能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第二,阅读历史时,不只要关心在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真正发生了什么事,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之中,尤其是现在,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行动的原因。
第十八章 如何阅读哲学书
>> 读者应该很清楚在阅读任何哲学作品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发现问题,或是找到书中想要回答的问题。
>> 哲学问题的最大特色就在每个人必须为自己回答这些问题。采用别人的观点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只是在逃避问题而已。你的回答一定要很实在,而且还要有理论根据。总之,这跟科学研究不同,你无法依据专家的证词来回答。
原因是,哲学家所提出的问题,比其他任何人所提的问题都简单而重要。孩子除外。
第四篇 阅读的最终目标
>> 浏览能帮助你准备做分析阅读的第一个步骤:你能确定自己在读的是什么主题,能说明这是什么样的书,并拟出大纲架构。粗浅的阅读对分析阅读的第一步骤也有帮助。基本上这是进入第二步骤的准备动作。在第二个步骤中,你要能够与作者达成共识,说明他的主旨,跟随他的论述,才能够诠释整本书的内容。
>> 主题阅读步骤一:找到相关的章节。当然,我们假设你已经学会分析阅读了,如果你愿意,你能把所有相关的书都看透彻了。但是你可能会把阅读单本的书放在第一顺位,而把自己的主题放在其次。事实上,这个顺序应该颠倒过来,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
>> 主题阅读精华摘要
我们已经谈完主题阅读了。让我们将这个层次的阅读的每个步骤列举出来。
我们说过,在主题阅读中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准备阶段,另一个是主题阅读本身。让我们复习一下这些不同的步骤:
一、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1)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2)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
(5)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对话式的疏离与客观。要做到这一点,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第二十一章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 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譬如从许多方面来说,荷马的书就比牛顿的书难读——尽管你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对荷马的体会较多。荷马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他所处理的主题是很难写好的东西。
>> 你怎么知道不用再读那本书了呢?因为你在阅读时,你的心智反应已经与书中的经验合而为一了。这样的书会增长你的心智,增进你的理解力。就在你的心智成长,理解力增加之后,你了解到——这是多少有点神秘的经验——这本书对你以后的心智成长不会再有帮助了。你知道你已经掌握这本书的精髓了。你将精华完全吸收了。你很感激这本书对你的贡献,但你知道它能付出的仅止于此了。
>> 人们到了30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了巅峰,随着时间的变化,身体的状况只有越来越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我们的心智不会因为到了某个年纪死就停止成长,只有当大脑失去活力,僵化了,才会失去了增加技巧与理解力的力量。
>> 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
>> 似乎也没法说明为什么许多工作忙碌的人一旦退休之后就会立刻死亡。他们活着是因为工作对他们的心智上有所要求,那是一种人为的支撑力量,也就是外界的力量。一旦外界要求的力量消失之后,他们又没有内在的心智活动,他们便停止了思考,死亡也跟着来了。
>>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附录一 建议阅读书目
>> 但只要你肯花时间努力,你就能得到回馈。所有这些书都超越了大多数的水平——超出许多。因而这些书会强迫大部分读者作心智上的成长,以了解并欣赏这样的书。
>> 不论基于什么理由,最聪明的做法都是从你最感兴趣的书开始读。我们已经说过许多次,主要的目标是要读得好,而不是要读得广。
点评
推荐
神书不愧为神书,年少无知时看到书名会大笑道:”还有这样的书?那看这本书前岂不是还要再去读一本叫做[如何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书?”。如今回头看来,才发现是一本对书虫们极其友好的、能让诸君在阅读路途中少走弯路的一本指导教程。这也启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最好都能事先掌握一些该门类的系统性、基础性、科学性的知识,然后做起来才能事半功倍,也正应了那句古话“磨刀不误砍柴 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