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每天不间断学习,一辈子不间断,那么我们就自然会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与幸福。每日读论语,让我们每天都在圣人的大智慧中陶冶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应对事情的能力,优化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进而能够更轻松面对人生的各种状态。(带着爱满心欢喜地学习践行论语)
学习内容: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学习心得:
13.11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
心得:孔子说,善人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可以“胜残去杀”,达到他所理想的境界。其实,从这句话的本意去理解,善人施行“德治”,但并不排除刑罚的必要手段。这在现实的政治活动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13.12 孔子说:“如果有英明领袖兴起,一定要经过三十年才能实行仁政。”
心得: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开始就能看见效果的,治国尤其如此。在此章中,孔子为治国之道的推行在时间上给出了一个原则上的界定,那就是“必世而后仁”。古语中“世”为三十年,孔子说要三十年才能达成仁德,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可谓很长了,在那个人均寿命偏短、国家动荡不安的时代,一般的君主还真不一定能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所以他们对孔子只有敬而远之,对其治国方针也只能弃之不用了。 略微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恐怕孔子这话还是说得相当保守的。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别说要求它们达到王道的标准,就是从开国算起到真正稳定下来,没有数十年的时间都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朝代建立以后,执政方针的推行都需要时间,从初见成效到太平盛世,最少也要三五十年的时间。这正是孔子所谓的“必世而后仁”。 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治理国家也好,管理企业也罢,只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才能看见真实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