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建筑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个可能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的诉求变成了一个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需要有工具或是产品来承载。工具多了,为了还能达到一致的诉求,就需要有技术标准支持,同时因为建筑管理的繁杂性还需要有管理标准来配套工具的实践。工具和产品有人愿意应用,那这个诉求才能落地。
历史是未来的一面镜子,BIM的发展历程其实可以给我们未来很多的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我们说“推进BIM技术”,这个动作不仅仅是软件的应用,工具的研发和标准的制定也是“推进BIM”的重要工作。我常常开玩笑,说美国没有“正向设计”这个词,因为美国设计师用的产品是按照他们的出图和标准习惯所设计(现阶段说弯道超车的意义不是很大,但至少我们要有配套的工具或解决方案)。我也常常开玩笑,说我们一带一路走出去后,首先要学习英标欧标美标,业主方的咨工(Engineer)大多也来自欧美,我们很多时候是按照别人制定的要求在AECO里面行使着C的角色。
购买软件,学习软件的应用,让技能普及是在“推进BIM技术”(这个还涉及为正版买单的问题)。产品研发、标准制定、理论和管理体系完善等基础性工作的开展也是在“推进BIM技术”。这两者一样重要。前者对应的技术应用是必须要走的路;后者对应的技术拓展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更大,需要长期的基础性投入,不是几年目标几个口号和指标考核所能解决的。这个长期有多长,这篇文章就在告诉你可能会有多长。但后者如果有所突破,有可能会让我们的下一代避免我们这代的996。对,是下一代,不是我们这代。
所以,BIM技术其实和很多技术一样,其发展从侧面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沉淀、制度、教育、从业环境、心态等方方面面。我想在BIM的第一个18年处于相对领先地位的主体可能也是得益于此。
新技术的发展往往对应着新名词的出现,只不过以前的信息传递没有现在那么快,很多名词我们还没听说就已经封存在了文献里。信息交互的发达让我们有了一直置身于新名词的感觉。我们要学会的其实是如何面对和对待这些名词。
智慧工地、智慧建造、智慧城市、CIM,PropTech,数字孪生,4.0,等等,每一个词都比BIM更宏观,每一个词也都可以参照从BDS到BIM的发展路线:这个名词背后的诉求是什么,理论是否完善,涉及的各个业务的产品支撑能力如何,需要哪些配套技术,这些配套技术是否已经成熟,有无标准支撑,标准是否得到实践……你都可以从BIM发展的时间刻度上找到这些新名词现在所对应的位置。
近年来BIM技术的大力推广,对于施工企业以及BIM咨询起来涞水都是不小的挑战,如何在发展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