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初来深圳是为了什么?你还记得你出发时的模样么?你的黑眼圈持续多久了?你谈的恋爱有结果么?你折腾过你的青春么?”
——题记
今天路过刚来两个月负责运营的副总裁的办公室,发现已经人去屋空了。额,这是我入职以来,迎来的第三任运营副总裁。1年来,我所在的互联网部门更换了4个总裁,2任运营总监,3个市场部老大,能一直坚持到今天的小伙伴已经没几个了。我最近也在思考继续坚持还是选择离开!毕业以后一直想拼进大公司,终于如愿入职2家上市的行业龙头企业,但从没有深入思考过“大公司”究竟适不适合像我这样的年轻人?
写这篇文章的第一初衷就是心累了!
在入职了两家国内百强左右的上市大公司之后,我真的感到累了!真的!是那种昏昏沉沉地累、浑浑噩噩地累、和充满恐惧地累。
2012年8月,我和好友崔崔一同来深圳,乘着绿皮火车由北到南纵穿中国。路上我和他兴奋异常,36个小时的车程里,我们困意寥寥,不断畅想着特区深圳的景象。那时候我和他刚毕业,都是普通学校的学渣,没什么本事却雄心勃勃。我对崔崔说:“深圳那么多大公司,我一定要进一家!”
来深圳一个月,我并没有如愿以偿,由于压力我进入一家从事新媒体运营的小公司,开始了我的新媒体行业生涯。
我拼命努力工作,只为等待进入大公司那一刻。
这家小公司人数不多,大概30人左右,技术和UI占据一半,另一半分为运营和对接人员。我和姗姗在同一小组,负责一个200万级别的手游公众号项目。那时候整个项目由我和她主导,他负责对接,我负责内容和活动,偶尔交叉,工作效率非常高。文案、活动策划、菜单栏功能设计、H5创意输出、周报、月报、半年报、数据分析总结我统统搞的定,而且质量非常高。那时候我的创作热情非常棒,春节前为了假期不加班,我最高记录一天原创排版8篇图文,然不觉累。每周做数据分析做周报时,看着每周上涨的粉丝数、不断增加的日活,工资虽然不高,但我和姗姗开心快乐并充满成就感。
网更简历,大公司突然找到我,我想都没想就跳了。
在那家小公司工作1年后,我和姗姗把粉丝从200万增加到330万,日活翻了一倍。Kpi达成一般在85%左右,年底我们把kpi干到了120%。项目算是很成功,我在网上更新了简历,不久就有一家香港上市的国内ERP龙头企业找到我,让我负责他们互联网产品的社群运营工作。由于父母是做财务的,这家公司我从小就有听过,面试后看到了总部光鲜亮丽的大楼,我几乎想都没想,认为这是我运营生涯的关键一步,我果断跳了。
进入大公司的第一个月,我仿佛感觉到我是这个城市的主人。
大公司的班车、食堂、光鲜的总部大楼是我头一遭接触的,每天站在公交站点戴着工卡登上自己家的班车,其他人只能轮公交,那种感觉真的很爽,配合公司显著的标识,我竟有那么一丢丢优越感。走在南山高新园的总部门前,拿一杯鲜榨的橙汁,感受着深圳清晨的缕缕晨曦,不打卡的人生,真是快哉!
为了响应深圳政府号召,那个“大公司”采取每周4.5个工作日,每周周五下午大巴拉着我们全体出去跑骚,登山、团建、弹琴唱歌、海边烧烤、海上世界快意人生。
然,3个月后我腻了,我得成长在哪呢?
来到大公司,收到的只有任务,却没有方法。有一句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起码有一个师傅,然而在大公司,你可能只有一个给你不断下任务的领导,他会不会都是未知数。据说,只是据说,腾讯有非常完善的培训体系,成熟的产品运营经理和其他职业人会在公司内部对新人进行系统培训。然而类似腾讯这种培训文化,在深圳大多数的企业中都是找不到的。进了门,你真的只能靠个人~
幸运的话如果有预算,你可以对接第三方渠道,从第三方给到的方案中学到很多。但大多数创业部门的预算都是不足的,或者掌握在创业部门背后母公司的营销部门中,你并没有机会接触。
比如我入职的这第一家大公司,我虽在互联网部门,但是我的编制是在产品下面的某一个子产品中,负责该子产品的运营。整个app有一个市场部,负责各种类型的推广,但我平时基本接触不到,我只能在整个大部门群里零星地看到市场部在app层面的日常运营工作,学学套路。
入职大公司2年了,我最近愈发发现,原来“大”的你不过如此!
1、流程繁琐,沟通困难
在大公司工作,凡事要讲流程的。
即便身处传统大公司的互联网转型部门,背后的管理模式依旧是很难改变的。你要适应的第一件事便是——OA。提需求要走AO、立项要走OA、借款要走OA、用印发快递也要走OA,凡是都要走OA。做一件事,牵扯几个部门十几个人是常有的事,统一时间开个会讨论一下那是特别难的事儿。私下沟通?对不起,你要先过问我老大,看看他对我有没有别的安排给到我。提个需求,不好意思,先写个专业的需求文档,再做成ppt讲给老大听,然后我们再开个技术评审会排一下优先级。的确这些都是正当的,但就怕大家被套路玩坏了,累了腻了不相信再会有什么改变了,所以遇事就是习惯性拖延~
2、产品开发,自上而下
自带光环的人,做起事来可以自信满满,但不能牛逼哄哄。
以前在小公司,team leader拉几个人开个会,大家各抒己见,一件事儿就可以落定了。现在领导也开会,但通常在表述他的想法,你要理解贯通并且执行。我认同任正非开了那个给他写“万言书”指点任氏江山的行为,但我不接受“领导招你来,不是让你论证他的战略是错的”这种理念。
你可以发言,但是你不敢经常发言。在第一家大公司,我作为社群运营,我总是和用户黏在一起,他们不断告诉我他们的需求。我反馈给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很重视,也会跟我具体分析。但最终拍版的权利在总监那里。大公司职级区分太过明显,过往经验让领导叠加多个光环,自我意识严重,官僚主义横行,领导的想法就是产品未来迭代的方向。领导开心是我的领导告诉我的第一要务,但我们都知道要倾听用户的声音。
大领导一个人不想听,糅杂一点情绪化,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闭嘴。自下而上的产品开发理念变为自上而下,建议的太多,反为自己带来了职业生涯上的阻碍。而在第二家大公司,名义上负责运营的我,却连会议室的门都进不去!
3、部门交叉,分工不清
说白了就是有钱烧的!一个部门能做的,非要成立多个部门,一个人能干的非要多个人共同参与。
以我入职的第二家公司为例,我身在市场部,但我们部门之外有营销中心、企划部、文化培训部、集团公关部。除此,还有地推部、线上运营部和线下运营部。作为产品下面直属的市场部,多项业务和其他部门重叠。去年我们做了一场发布会,本来市场部已经自己做好了媒体铺排、会场布置、发布会ppt以及宣传视频拍摄。但是,因为一些领导的任性和背后利益的纠葛,方案不断更改,供应商不断轮换。集团突然空降公关部主导本次发布会,否定了市场部两个月以来的所有工作。让效率大打折扣,发布会的上马变的非常仓促。在这家公司,我入职的1年时间内,市场部老大的位置非常动荡,前前后后换了三个人。
4、空降领导,指哪打哪
我理解boss信任身边人,但他们都老了,他们过去能在路上骑马驰骋,但是他们现在无法上天触“网”。马化腾这么牛逼都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什么错都没犯,唯一的过错就是我们老了,看不懂市场,看不懂年轻人”。
现在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互联网的重要性,很多都讲“云”、“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和O2O。传统企业亟待转型,在内部成立的互联网部门为企业向互联网型做试水。但我入职的两家公司都犯了一个毛病,他们不相信年轻人,认为公司老人了解公司业务,更为适用。所以,他们很任性地空降领导。
我先说说我第一家大公司吧,我们的产品总监是公司老技术出身,重技术轻运营。我们的运营老大是公司老客服出身,服务意识好但是运营经验不足。竞品团队成员总数和我们几乎一致,但竞品的运营有18个,而我们这边只有3个。他们是各有分工线上线下全覆盖,配合打造组合拳,我们是一个人顶5个人用,事事滞后、事事做不精。
我再说说我第二家公司,空降的领导大部分都是业务干得好得到提拔和重用,他们不仅不懂互联网,他们甚至不愿意招聘懂互联网的人。拿我们运营的app为例,在渠道搭建上我们没有ASO人员也没有SEO人员,我们没有产品运营人员,我们没有数据分析系统,每天的GMV、APP下载量、DAU没人知道,细化之下的用户运营和内容运营以及最近火热的社群运营和专门分析数据的数据运营,这些工作我们统统没人做。
200多人的组织架构中,我们的官网建设了大半年产品已经迭代N个版本,但官网目前还没有建完。B端产品的公众号运营中需要植入wap网页完成公众号内注册,但目前为止没人开发wap版,费了很多功夫获得的流量就无法在公众号端完成注册转化。
我们的产品没有数据监控,也没有对人群进行用户画像细分。在渠道投放上我们计算不出ROI,在访问深度上我们做不出漏斗模型,找不到用户的跳出路径,进而无法分析跳出原因。没人知道用户画像到底是怎样的?每一项渠道的投入没有相应的数据指标做支撑,你不知道RIO怎样,你也不知道全量用户中新增、活跃、高价值用户的具体构成。数据驱动产品,精准运营对我们而言就是梦,就是盲人过河。
5、形式化严重,喊口号喊到吐,喝鸡汤补到想屎
部分同事
喊口号时各显神通,真办事时拈轻怕重。
提起笔来都往后推,表态鼓掌前呼后拥。
朋友总是抱怨我,说我现在成“牛”人了,他们说,给我发微信我都不回的。这真是冤枉我了,我微信目前好友不太多,但是微信群少说几十个,我只有一个微信号,基本上工作生活已经分不开了,好友的微信基本全被工作微信群淹没。打开微信群,全部都是“一线的兄弟辛苦了”、“奋斗、觉醒,为**而战!”、“如果明天是最后一天,你还会喜欢现在的工作么?”、“影响员工成长的10大要素,你具备几个?”、“首日开单**单,金额突破**元”、“全体转发!”。工作微信群里最常见的表情有“大拇哥”、“二头肌”、“五指握拳”。
最近在做产品运营,原计划要做些活动影响B端客户的。我们活动人员给我发来两段视频内容,意思让我在to B的公众号发下。我想这是好事儿啊,让用户看到我们在动,让他们对我们产品有信心,宣导下活动,争取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绝对好事儿一件。结果呢,第一段视频是全体成员齐聚会议室唱司歌,第二段视频是全体人员拉横幅喊口号。本来一个对外宣导影响B端用户的公众号,现在完美沦为各分公司邀功献媚的新渠道。这个账号基本就是给董事长看的~
开会之前唱司歌,唱完司歌喊口号,PPT版本的方案介绍是必须的,有关没关都要把所有部门人员像凑龙珠一样凑齐再开会是常态。管理人员不是在会议室就是在去会议室的路上,执行人员不是在做PPT就是在即将要做ppt的屏幕前。
6、福利少的可怜
一直以为大公司福利好,原来一直是“以为”。上个月病了,去罗湖人民医院做化验、拍CT,窗口告诉我“不好意思先生,你的是住院医保,用不了!”我年轻力壮,才20几岁,公司给我交纳住院医保,而且还特么是最低档的。我医保卡里的综合医保余额还是我入职的第一家小公司的老板给我缴纳的~心碎!
以前在小公司,老板是四川人,跟我们打招呼的方式很粗暴——发红包。打麻将赢了要发,请我们吃饭提前走人表示歉意也要发,半夜试水小伙伴们睡没睡也要发,鼓励健身走楼梯也要发。以前一个月抢个两三千是常态,现在一个月抢个一两块还要发个表情佯作哭天抢地状~
马上就要中秋节了么?朋友圈炫图模式已开启~我身在大公司还当个经理,家里都觉得混得还算不错,过节我给家里买点东西总是免不了的。买了5盒月饼1000块没了,自己没舍得买一盒!好友在小公司,今天晒了几张图,说不吃醋是不可能的,我只领到一桶油,人家身在小公司当个普通职员,拿到大闸蟹的提货卡、400过节费、同事之间互送礼物一大堆。完美~
7、邮件战频繁、甩包应接不暇
入职公司半年左右,发生两次邮件战役。
第一战 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抄送总裁的邮件大战
我做新媒体运营,为公众号自动消息回复的临时设置问题,和技术GG撕逼。做公众号的应该清楚,这本是一个1分钟不到,不涉及任何开发层面的设置问题。但因为公众号启用了开发者模式,所以前端设置失效,只能找技术哥哥后台修改,这样问题的本质就变了——由一个1分钟不到的问题变成了“需要提前几天沟通的问题”。我在活动开始前一天,给技术GG发邮件让他协助改一下,技术GG回复我“这种需求”需要至少提前一周通过邮件正式下达需求并且抄送运营以及技术部门的相关老大,这位技术大神回复我邮件的同时,抄送了互联网部门200多位员工,包括各种领导以及总裁。
顿时我就炸了,但我选择微信私信回复,沟通不畅后。我直接在他发的邮件下,把聊天截图发出来,当然所有人都看得到。
第二战 客服问题,引发运营及客服两大部门混战
我们有A和B两个公众号,名字上容易混淆。我在A账号发布活动,参与方式是在A账号回复关键字。我担心部分用户到B账号进行回复,所以我在B账号特意设置了相同的关键字,只要他们在B账号回复相同的关键字,B账号就会提示用户“抱歉,该活动在A账号发布,请到A账号参与活动!”因为可能出现的客服量激增,我在活动前一晚临时想到客服妹子可能会因此傻眼,所以我当晚也跟客服妹子说了,遇到这类问题,选择忽略即可,因为我已经设置自动回复了。
活动当天,果然如我所料部分人的确犯了错,到B账号回复内容。客服的妹子急了,因为他们必须针对每一条留言进行回复,自动回复不算,这是考核指标之一。这么多的回复,他们需要一条一条手动回复,因为回不过来,他们找客服老大诉苦。
随之而来的不是特事特办和变通,这位客服老大说我的方式不合理,找到了运营老大去告我的状!但在我的角度,第一我不清楚客服考核指标,第二我觉得这活动在A账号发布,跟只负责B账号客服服务的客服部没太大关系,而且我已经在B账号设置了自动回复机制,客服只需要听我的“不回复”即可。
还好我们的运营老大是个明辨是非的人,两次战役均没对我造成任何影响,反之,第一战显出我格局大,第二战反映出我考虑周全。但从我的角度出发,我对这个“大”公司无比失望。大家都怕耽误自己的事,或者给自己找事!团队感荡然无存,甩包撇责是常态。
8、流水线作业,很多项目你只能一斑窥豹
技术流好理解,一人开发一块,整个项目源代码保密,别人写的你看不到,其他功能板块怎么写的你也看不到。
业务流我觉个例子说吧:
如果你公司要开一场发布会,起码包含如下模块:
跟品牌相关的,产品手册、会务手册、伴手礼、现场引导牌、展示区、接待区等视觉VI;
跟媒体相关的,垂直媒体、四大门户、央媒、电视台、纸媒、自媒体kol账号、媒体邀约、嘉宾邀约、媒介铺排方案;
跟内容相关的,产品演示ppt、开场/转场视频、产品介绍视频、以及预热、发布、长尾传播相关的内容准备、发言稿、主持人稿、媒体通稿等;
其他的诸如车马安排、嘉宾邀约我就不展开了。仅上述内容你就没有办法全盘参与,你甚至不知道供应商是谁?方案内容是什么?反复修改确认的理由是什么?你只是到了现场看到一切按部就班完美执行!你只知道好,却不知道怎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你不知道网上网下如何配合?你不知道内容铺排上如何引发话题、引导传播、给出方案、引入专家众口铄金?
当然了,你也不知道在选择每一个供应商的背后都是无数理不清的利益纠葛,踏错一步,粉身碎骨。
但怎么讲呢,我也不能妖魔化大公司,大公司也有大公司的好。预算高,项目大,接触的专业团队和公司较为高大上。这里的人员层次高,对于拓展人脉是一个好选择。但本文讨论的是大公司不利的一面。我的经历告诉我,大公司一定要来,参与几个项目,认识一大把人脉,坐一坐高大上的工位卡座,戴一戴牛逼酷炫的司徽工牌!但请务必不要迷信hr口中的“简历忠诚”几个字,公司留不住你其实大多都是公司自己的问题,与你没有太大关系!
最后,我想说,大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实在是太大了,任何一家都一样!留下或离开请匹配下自己的人生阶段!反正我打算走了,下一步可能创业成功去蛇口买房,又可能失败赔到吃不起饭,谁知道呢~年轻,熬着或者折腾,你总要选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