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生涯教育千人共读会,正在读这本《游戏力养育》。我是这次更加深刻体会到了,一本书翻译出来的语言表达方式的重要性。
之前看某些名著,会有懂行的专业人士建议,哪个版本更通俗易懂,哪个版本读起来有些晦涩;之前学叙事时,老师会推荐翻译版本比较好的出版社的书,以便于大家能更深入理解。
相比之下,更喜欢台湾的黄锦墩老师写得书,因为故事很感人,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个人特质,纯净、自然、充满爱与温暖的叙事咨询师的疗愈力量。
再看这本《游戏力养育》翻译得真是好,第五章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与有一本名为《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的书,同名。目前已出了系列,是以情感引导式为主要理念,也是很不错的内容,不过相比之下,在翻译上和需要表达上,就没有《游戏力养育》这样更加贴近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这让我更加理解,之前在看阿德勒的相关书籍内容时,为什么会感觉到不那么接地气,很大一部分,也是源于翻译版本,语言表达方式。
看来这中间要经历不仅仅是语言上,更是专业及文化背景上的几重“翻译”。
我又想到,今年准备的书单,按系列专题推进的共读实践计划。包括整合家庭教育、亲子沟通这类书籍的专题。
在实践中逐步迭代进阶,养育孩子的这件事,对父母们来说永远是机会大于挑战,关键看父母们的价值选择。
而书的选择,在阅读时,首先要看自己是否愿意并能够与作者进行对话,如果可以达到这样的状态,很大程度上,我们就可以渐入佳境,读进去,链接上,用出来,分享出。
由此看来,选书与选人一样,要志同道合,要“同频”,看机缘是否能够成为“同道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