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位高考状元凭着耿直的谈话霸屏微博,成了网红。
全国这么多的高考状元,比起四川“满分”理科状元,比起穿女装红遍全国的福建理科状元,我却更想说一说北京的文科状元——熊轩昂。
熊轩昂数学满分,文综全市最高,他还通过了北大自主招生考试。
当然除了高考状元依旧让人仰望的高分之外,他的采访视频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在于他说了一些关于现代教育现状的想法,而这段话由他说出来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这话真是“有人听了沉默,有人听了流泪”。无须讳言,这话很坦白,道出了当下一些实情,难怪有网友称熊轩昂为“耿直boy”。
我还在熊轩昂这个年纪的时候,总是把荣耀和奖赏都归功于自己自身的努力,而把挫折和不顺归咎于外部条件的不足。压根没有他这般的认知水平。
这个名副其实的高考状元语出惊人,虽然被指耿直我却觉着一点没毛病。作为教育优质资源的享受者,他敢于正视中国教育资源不对等性,并指出了中国教育的现状,这番话自是能够起到正面影响的。
别以为这只是熊轩昂年少轻狂的一种感觉。事实上,这种感受是有数据支撑的。
清华大学一项调查显示,在清华社科学院14级的学生里,入学之前曾到过境外的学生占43.9%,没有出过省的学生为0。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学,到过境外的学生只占2.3%,没有出过省的学生则有22.7%。
这样的数据,其实是从生活方式观察到的阶层分化。到境外旅游过,说明家境在城市属于中上层,而连省都没有出过的孩子,大概是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
这种观察与更宏观的数据也是一致的:2010级清华大学农村生源只占总人数的17%,而当年高考全国农村考生比例是62%。
一个家庭的条件虽然决定不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但好的家庭氛围,对学习习惯、性格培养的影响没人敢小觑。我一直认为高考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方式,但也没人敢说这种相对公平的背后是绝对公平。
阶层和阶层之间的流动越来越困难,社会资源的马太效应也越来越明显。穷人和富人掌握的社会资源不同,能给予孩子的条件不同,更何况优质的教学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大城市。
寒门能出贵子,只是有些难。
暂不论在农村和小县城的孩子不说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少,单就连学习时间都没有办法同大城市的孩子对等。
上学路上,城市孩子坐着专车穿行在马路上不过几分钟,农村孩子步行几公里泥泞的山路上得花上几小时;放学后,城市孩子忙着各种补习班抓紧学习,农村孩子却免不了花上精力和时间要帮衬家务。
教学资源不对等,时间资本也无法对等,“农村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并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事情。
去年,有个叔叔要卖二手学区房,我觉得很可惜,毕竟即便是孙辈也需要学区房。可他却是淡淡一笑:“我家里的孩子要读书,还需要靠学区房吗?”
什么是教育领域里真正的差距。现在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或许感受到的只是一部分,将来在他们的生活中会有越来越深刻的体会。
我一直坚信这个世上没有绝对公平存在,总的来说,高考恢复40年来,显然中国一定比从前要稳定,但在不同的局部依旧可能会发生着颠覆,去拼一下还是有机会屌丝逆袭的。
社会竞争日渐激烈,仅凭学历逆袭的确越来越不容易,但如果连学习都不努力,那么你的未来还有多少选择的机会呢?
有些毒鸡汤,我相信很多人也看过。但比起咪蒙的支持实习生休学,我更赞同熊轩昂说的:“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坐拥优质资源的高考状元能说这通透的话,除了让人敬佩他自身的勇气,也带给很多在弱势阶层接受教育的人以希望。
希望这个年轻人在以后的精英之路上,能够依然抱有这样的情怀,并将这种情怀传递给下一代的年轻人。
虽然很多人不曾拥有“熊轩昂”这样的学习条件,但对于寒门学子而言,如果有一个特别高的分数,本身就已经逆袭了。
如果从前的努力还不够希望能跻身985,211,也不要灰心。努力还愿意脚踏实地付出的人,要相信总有一天,离成功不会那么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