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受的是国内三线城市的传统教育。长大的过程中,政治教育除了中学开始的课程之外,似乎并没有成为我下意识想要去寻找的知识。成年后,在当时舆论氛围下,被动地接受了一些政治上的讯息。现在回头看,这些讯息充满了在新媒体的发展时期争夺心智的影子,那个时候也是公知盛行的年代。要说对政治开始有什么比较明确的想法观点,还是在出国后不得不面临一些以往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后,而相应产生的对一些议题的关注。
作为父母,也正是因为生活在了国外后,对孩子的日常教育中是否要加入一些政治的引导,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是否需要给孩子进行政治教育
我身边有不少的朋友对于这个问题大体持有与性教育相似的“顺其自然”。这种想法我曾经也有过,因为这比较符合当下流行的“自由意志”价值观。但我慢慢地对这个有了不同的看法。我的疑问开始于观察到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新闻,或者日常生活交流中,各方都带着自己的角度和观点时不时出现在眼前。于是我开始思考一些问题:原先的“顺其自然”是否是一种懒惰或者对严肃话题的回避?如果我不去做出一些引导,孩子就真的可以有理想化的”独立思想“去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吗?我想如果我们的生活环境不是与世隔绝的话,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那作为父母,是不是更应该去主动做这方面的引导呢?我觉得父母在此方面义不容辞。
那要如何对孩子进行政治教育
见小知大
政治并不是什么“大人的事”,或是到了一定年龄后才需要考虑的问题。相反,政治其实是人性的一种延伸。孩子们很小的时候,身边其实就在发生着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发生在朋友中间的场景来告诉孩子相似的道理。比如孩子也很容易发现原本要好的几个人的群体里,会时不时发生人为推动下的关系变化;或者不同的群体间发生的一些合作与摩擦。孩子在其中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参与者,但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这些可能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而当孩子有关于此类问题的困惑的时候,父母帮孩子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让她明白,这样的事情不仅现在有,将来也会有;不只她会碰到,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碰到;不只学校里会有,地区和地区、国家与国家都会有。
身份认同
最近几年随着贸易战、科技战,以及疫情等带来的国际和社会问题,让人意识到,其实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包容性并没有我们自以为地那样在过去几十年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运转的规则也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所谓的包容,也是在相安无事的时候才体面地存在。前几年陈冠希的一次演讲,就提到了他虽然是加拿大出生,但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还是“中国人”。这点也是我觉得不可回避的一种定位。因为无论如何,一些从出生就决定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可以不断做更好的自己,但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这点对于生活在海外的华人父母,更要给自己孩子清晰的回答。
偏见与历史
虽然发生的次数并不多,但偶尔孩子会聊起在学校听朋友说国际上发生的(比如最近的俄乌战争),甚至是关于中国的一些事情。每次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先问孩子她的看法是如何的。此时,她的叙事里往往就带有本地主流的叙事方式。这时候我就会结合举例来跟孩子分享我的看法是如何的,也会结合一些维基百科和历史背景来作为佐证。通过这样的过程,我并不是想要给孩子强行灌输我的观点,而是希望孩子能有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比如每种叙事背后都有宣传者个人的立场甚至是导向。我们要了解的更加全面,得出自己的看法,就离不开去了解一些相关方的行事风格、立场和历史。这样才能训练“批判性思维”。
会不会担心太早给思想带入复杂性,甚至是仇恨?
讨论历史与立场问题的时候,难免会带入一些容易被冠有“仇恨教育”的内容。我自己的看法是,我不宣扬仇恨,我甚至不断重复强调的就是,不要让其中的一些负面内容影响了孩子跟其他人的相处。让我有一些意外的是,孩子竟然在这方面表达的非常成熟和客观,这也进一步减少了我的担心。我一直强调的是,我们要去了解,不是因为仇恨,而是因为我们不能忘记。因为忘记就代表着我们没有从过去获得任何教训,也进一步让我们自身变得更脆弱。这跟做了错题不去总结回顾是一个道理。我们可以远离这些是非事,但不能由于偏信而丧失自己的观点,甚至成为棋子。这一点无论在哪儿都很重要。
结语
作为父母,这种教育对我来说已经成为思考方式和社会安全教育的一部分,与其他的内容一样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如果是在国内,我也会跟孩子有类似的交流。这是我作为父亲应该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