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异地打拼的孩子都是假期候鸟
每年年关前后,都是中国人大型迁徙的时刻。所谓的春运高峰,是因为国人对“回家过年”的执念。据有关数据统计,2018年,回家过年依然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主题。与回家过年相对的,便是“返乡上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于是,你可以从人们出行的大数据上看到,国人称得上浩瀚宏伟的运动轨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流动愈加频繁。
图片来源于网络近十多年来,全国春运旅客发送量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铁路发送旅客量保持着连年持续增长。2018年春运,铁路预计发送旅客量3.93亿人次,同比去年增长10%,远高于公路交通1.1%。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民航运力的提升,春运期间选择民航的消费者越来越多,2018年春运民航预计发送旅客670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4%,在三大运输部门中增幅最大。(数据摘自网络)
我们这些在异乡打拼的孩子,对于家乡而言,就仿佛是候鸟一般来回往返。
假期的时候,从工作地千里迢迢赶往家乡与亲人团聚,听着耳边浓浓的乡音,品尝着地道的家乡美食,与亲人团聚,聊家常、诉衷肠;假期结束,又匆匆踏上归程,继续为生活打拼,一年根据假期、根据安排、根据日程,不定期往返于工作地与家乡之间,宛如候鸟一般。
候鸟,因气候变化而进行迁徙,而异乡打拼的孩子,因为工作和与亲人相聚的欲望而折返,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2、身在异乡为异客
我和我的同事是老乡,但因为不是一个部门,交流也不算太多,主要是没时间。我们相识的时候,她已经在异乡结婚生子。现在恰逢她创业期间,工作、生活、事业连轴转,上有老下有小,一大摊子事儿。有空的时候,大家会约一起吃个饭、聊聊天,比同事的关系来得要亲得多。
上午问起她的归期,她感叹道“每次回来都不想走,一家人其乐融融、热闹非凡。可回去之后,哪怕经过这么多年,依然没有归属感。”
“因为在那里,我们都是过客。”我答道。
可在那个城市工作久了,生活渗入其中,我们真的是过客么?像我同事那般,她的工作在那个城市,她的孩子在那个城市出生、上学、成长,她的事业在那个城市开花,牵扯越来越多。可即便如此,心依然漂泊,就像她说的那般,没有归属感。连她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我这孤身一人呢,哪里都不过是驿站。
不管在那里工作、生活多久,一张嘴都是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熟识的朋友会知道我们的老家是哪里,不熟的朋友初见面也会礼貌地问一句,你老家是哪里的,然后在听到回答后,礼貌地奉上几句称赞我们家乡好的话。
当他们聊起在当地的各种社会关系、家谱及乡村历史的时候,你会惊愕地发现,所谓身在异乡为异客,不仅仅是不想随乡入俗改变的普通话,还有深入骨子里的文化的传承。即使你去学习了解、如数家珍也不过是旁观者,永远不是亲历其中的经历者。对那些东西,你只能做到知道并了解,却永远没有切身的感受。你在那里没有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流动加快,随之带来文化的交融,各种文化的碰撞,当地人会善待外地人,外地人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新鲜与活力。而婚姻结合这种方式,又进一步加深这种融合 ,但纵然如此,在异乡你的异客痕迹依然清晰、如影相随、伴随一生。
身在异乡为异客,不管你单身与否,你可以参与其中,却永远无法骨血相容。莫挣扎、莫气馁,努力深入其中,不过是一种讨生活的方式而已,有家人在身边,就是家。至于印记,那些走过的路,经历的事情,遇到的人都是人生的印记,决定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特有人生。
3、身在家乡为异客
可离家乡久了,当回家的时候,蓦然发现久而久之,我们这些异乡打拼的孩子也成了家乡的异客。
年前一个活动遇到了在家乡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寒暄之下知道对方是东北人,我微笑道,“原来姐姐也不是当地人啊”。对方答道“可我已经在当地工作、生活了二十二年。”
“那您比我是当地人。”我笃定回答。从十八岁外出求学,迄今为止,我在家乡呆了不满十九年。从那以后,我就渐渐成了家乡的过客。
我欣喜于家乡的飞速发展,为每个变化欢喜喝彩。甚至在任何一家媒体抑或新闻上看到家乡的消息都格外关注一下,作为在外的家乡人,我们会为家乡每一点进步、新发展带来的变化欣喜。但随着家乡的变化越来越多,那个家乡对异乡的我来说,愈来愈陌生。
当我的母校不断升级,小学教学楼等一系列建筑升级;中学搬迁,新校区竣工投入使用,看着崭新的校舍,我找不到一丝过去熟悉的踪迹;当我的家搬入新的小区,看着陌生的邻居,我渐渐遗忘了那些过去成长的有关印记;当小时候过玩过的公园拆迁、旧设施拆除,我只能对着过去游玩的照片去描绘记忆中的那个模样;变化、发展当然是好的,只是陌生的感觉一次次增加。
现在放假回家,给我爸爸当司机,我都用上了地图导航,因为此前常常因为找不到路被爸爸嘲笑。爸爸在家乡生活,他深入其中,亲历家乡一天天的变化,交通、地点、设施早已了然于心,可他忽略了返乡的我面对那些新马路、新建筑、新设施的新奇与陌生。对我来说,那些新建的路、建筑都是新的,前所未有、初次会面。
记得曾经有一次回家,在车站看到了家乡一则旅游广告,”到此旅游,有如回家一般。“哦,天知道,于我而言,现在每次回家就宛如旅游一样。不同的是,无须担心食宿问题,不管到达时间多晚,永远不用担心露宿街头,也不需担心伙食是否合口,永远有最热情的老板和老板娘真心、不计回报等着我的归来,那个地方叫家,那个热情的老板和老板娘叫父母。
在家乡为异客也不要紧,我们盼望着家乡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富裕、生活越来越美好。家乡不熟悉不要紧,有我们最亲的爹娘就好。
4、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回家之后,感受浓浓的亲情。每一次临近过年,我都欣喜不已,因为有长长的假期,可美好时光总已逝,转眼又是归期。每一次离开,莫不是苦苦挣扎到最后一刻才踏上归程。
看今天的朋友圈,莫不是各种不想上班、不愿返程以及踏上归程的内容。异乡打拼的孩子啊,工作后,我们回家的时间居指可数。除了过年和国庆节,有长达七天的假期,剩下的三天小假期,路程稍微远一点的地方,这时间回乡压根也不够。
法律规定的所谓的探亲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一纸空文,能够执行的寥寥无几。至于公休假的实行,先不说即使包括政府机关在内,依然有很多不执行的单位与部门,即使是执行的单位,又有多少人把那些的带薪休假的闲暇时间用来返乡看望父母?
工作平淡、苦楚,有诗和远方在召唤;孩子茁长成长,要带着走出去开开眼界;生活不易,不休假的金钱诱惑更大。假期太少,要做的事情太多。能够呆在家乡陪在爸妈身边的日子,细心数数就有数了。
每一次返程,其实都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好,你说回家吧,回到家乡去,陪在父母身边。
可以么?当一个人从一个城市的牵绊日益增多,那里不仅仅是谋生,还是你爱人的工作谋生地,你孩子获得教育的所在地,还有你在新城市建立起来的一切社会关系。家乡,虽然有父母亲情,可回到家乡,就意味着你不仅仅要割舍新建立的社会关系,还有你爱人的、孩子的,及相应建立的新的社会关系。在异乡愈久,牵绊越多,回乡重新开始的代价越大。
回家,你割舍的清,做得到吗?
更何况,当初离开家乡,选择到异乡打拼的孩子,莫不是因为有自己种种的理由。越年轻,固然选择越多,可你也不得不承认,地域的差异会导致个人机遇的多寡。
多少异乡工作的孩子,苦苦打拼,莫不是为了搏一个比家乡好的未来;那些远嫁的姑娘,莫不是希望能得到真心的对待,给生活更好的期许。
望望日益年迈的父母,那日益佝偻的脊背、日益增加的病痛,莫不是心中的牵挂。
不敢细想那父母之缘可以相伴多久,不能细算亲人之情能够延续多久,只能珍惜相聚的每一分每一秒。惟愿父母身体安康、亲人开心顺遂。一首小诗,以飨读者。
《假期候鸟》
异乡打拼的孩子,
那些在家乡与异地奔波的假期候鸟,
何处是家?
何处都不是家,何处都是家。
其实不想走,
其实我想留。
然停留那么难,
行进不得不做。
脚步匆匆、来回折返,
为未来苦苦打拼,
为梦想不懈努力,
惟愿父母能康健。
时光匆匆、青春易逝,
蓦然回首,已然百年。
人生总有遗憾,
惟有无愧于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