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欢看读书方法,觉得学了某个方法,读书的速度也能达到每天一本,或者两天一本。
事实上,不可能。当然高智商除外,普通人,每天一本还是别想了。一周一本都不太有人做的到。而且读书的速度跟你读什么书有很大的关系,读侦探小说的话略略翻过,一天一本也可以,但是那很无聊。因为没有思想价值,只有刺激,刺激完了就没了,不持久。
所以我认为读书的目标还是要读经典,读经典就不可能一天一本了。普通人应该设定从一周一本开始。
问题来了,看经典很无聊不是。很多人都都只能读个开头,比如傲慢与偏见,有钱人都要找个老婆,比如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和不幸的家庭,比如蓝鲸,叫我以实马力。读不下去,因为没有体会到书的妙处。简单来说就是境界还达不到这个书的水平,没共鸣,蛋凡有共鸣,经典是很容易读的。所以读不进去的时候有两个办法,1不要强读,放一放。读其他的,很多名作家都有读书笔记,可以找来看一看。或者,读些程度低的,有趣的经典,傲慢与偏见比较好读,呼啸山庄对我来说比较难读。2就是强读,这就比较痛苦了。就像小时候的背古诗,明明不了解意义,还要强背。强度当然有好处,等到那一天,在另外一本书上看到某位作家对这书的评论,你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哇,原来如此,这感觉很棒。
我的建议是不强读。读书有个过程的,就是渐进增长的过程,什么程度读什么书是很舒服的一件事。所以书要多,你不知道那本书对你来说好读。要多试,读不下去,放书架上,说不定下次,你拿起那本书,翻开,一个下午就静静地过去了。非常棒。
还有个建议。就是一个原书的概念。这是我从金克木的书读完了上看到的,金老的这本书很强,但是我没读完,水平不够。但是原书这个概念很好。什么是原书呢,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参照,或者你不知道他参照的是什么。但是后人写的书很多都带有原书的痕迹,读了原书,可以使人理解力大增。比如诗经,现在的很多成语,典故都出自诗经,但是诗经很难读。相对好读的是论语,论语可以说中国文化的顶柱了,中文的小说,很多书里都有论语的思想。当然庄子,老子不能错过,我都没读过,水平不够,读不下。这是中文
西方文字的原书就是圣经了。必读。我正在读。圣经可以说是西方思想的源头了,不读圣经,我可以说西方的很多经典都读不懂的,这也是读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这是我阶段的经验。总结一下就是圣经必读,为了读西方文学,接下去看自己水平,托尔斯泰,莎士比亚,之类。中文,诗经必读,但是优先级没那么高,太难了。先读读论语吧。还有读书限于个人阅历和学识所以是很私人的东西,书单参考就好,并不是适合很多人的。但是先读经典是一定的,现代的绝佳的可以看比如张爱玲,一般的就别看了,没那么多时间。书读不完的,挑好的读。
最后读书类的书推荐几本,仅我看完的觉得好的。小说课,毕飞宇。书读完了,金克木。独学术,一个日本人,忘记叫啥了。王安忆,小说的十三堂课。
本文适合像我一样,智商普通,读书经常读不进去,又想读书的人。买了800多本书了,看了大概也就100来本。所以仅自己的一点思考。我也在慢慢进步,一点点撸出自己的读书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