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人心中的公平=号规则以及万物的逻辑原理体系
张道陵在听完后,那么什么才是人心的道德规则呢?其实就是公平。就是不亏欠,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而公平就是数学中的等于号--=号的成立,就是不管前因与结果的差异,只管前因能否等于结果,结果可否配对上前因。而同等或差不多的个体付出就要有同等或差不多的收益。这是公平,譬如,大多数人1+1=2,少量的人却是1+1=3,或是更大的数值,这就是不公平,同样如果1+1的结果少于大多数人的2,就会引发社会的同情和亏欠感。而公平就是1+1=2,1+2=3,1+3=4亦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平等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平等是公平的另一种表述,或者说平等指的是在同一体系下的逻辑规则的一致性,而坚持前因的平等或是结果的平等只会造成极大的不公平。而一个人若想内心安宁就必定要获得这种公平感,人本身就是有极大的个体差异的,加之成长环境的差异,一刀切的平均模式只会破坏人们心中的公平认同。平等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的理解只是公平的一种狭隘的表现,片面性的观察结论。人们在判断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不能综合前因与后果,极容易形成片面性的结论。比如穿越前的高考模式,其本质就是一种公平模式,在同等的逻辑规则的教育体系内,划条线,过线了就是成功,但是由于前期的教育资源的不均匀,以及特殊区域的录取线的不一致,破坏了这种公平性。使得个人的付出与其收获的结果的不相等。比如存在明显差距的二个教育区域,一个教育施资雄厚,录取线却底,一个教育严重落后,录取线却高。这就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性。那么1+1=2的逻辑规则在教育的体系中就不那么全面的成立,同样的付出结果但收益却完全不同。社会不公就成了人们内心不甘的种子。社会中人们所认同的公平是除去个体差异后的在同等的逻辑规则体系内的付出结果等同于收益结果。那么社会就必然要形成各个体系的标准界线。再比如曾经的所谓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弊端的根源就在于忽略了个体差异的一刀切的平均模式,虽然结果都是2但前面的却不是1+1或可能是1+0或1+2或1+3.而公平性如同数学的1+1=2一样根植于人心之中一样,违背了这种等式逻辑,社会就会引发情绪性的对立。社会上的情绪起源也几乎都是建立在这个公平逻辑规则中,也即王阳明的致良知。也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的道。人若不被眼前利益遮眼,所有违背此规则则会心绪难安,其结果也会不堪,也就是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所以人们会本能的给自己找个平衡的理由加以释怀,如同跌倒看看后面有没人一样。于是各种扯淡的诡辩就此产生。譬如1+1可以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等于其他值,为此混淆基本概念,偷换基本理念,以此达到私心的自我欺骗式的安宁。
而公平的=号认同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之中,社会的矛盾与合理性的根源就在于是否适合于人心的公平=号的规则认定及执行。人的行事如若符合这个公平=号,即为合理,即是良知,即为天道。即是付出的结果等于收获的结果。所谓苍天不公世道不公不外乎一是自我认知偏差,只以已的付出却没有收获而内心不甘愤慨。二是社会存在明显且普遍的付出的结果却没有得到应得的收益是真的不公。而不公的根源在于权利的执行管理者一是规则制定的不合理不明确。二是执行者的认知偏差把权利当成私有产物。予取予求。
在社会体系中,人们内心所遵从的是公平是=号,平等是+号是逻辑规则的统一也可以是减号也可以是乘号等等,但逻辑规则却需要一致。
9E��6$.DX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