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我收集到99位写作者对同一问题的疑问,对每天不知写什么忧虑的人达到调查比例的三分之二。于是我发起了【日更创新挑战营】,把迷茫的作者招揽起来,通过发散群友各自的特长集体贡献很多主题出来,然后大家每天写同一个主题,只要认真阅读别人文章,就立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可从想象力、词藻、句式、文章结构、排版、文章类型等等方面让自己迅速有个反思,好则学,不好的则共勉之。
一时间参加的作者还真不少,可这么做相对来说是比较累人的,既要审核文章,又要有零散衔接的地方,像是在写命题作文,只是找了一群人陪你写,几个月过后,我主动取消了该模式。
现在,我越发觉得冲榜、团队助力是一种不长久的搞团队方式,即使有场外的公众号支撑,但还是不够系统化。
就好比我谈及对贝市场的5点看法之时,群里就有人开玩笑说“你何不建一个贝市场。”我笑笑不语,谈何容易,我至今觉得自己没有做好“简书”这款写作产品的使用者,就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拎不清自己位置是我一直主观意义上要避讳的。
建团队也是,马总常说如果团队做的很累很累一定是哪里出问题了,管理者要全局把关。目前简友广场两个群加起来六七百人,只为给大家提供一个聚集地,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写完文章分享达到曝光的重要性。团队还是要建的,建立一个怎么样的团队,既有水平,又有作用,还能永远屹立不倒?我需要再想想。
清晨,市图书馆地铁站里我的对面坐了五男一女,我从这六人当中在找我欣赏的点,或者找同我的共同点。就像写作一样,我很随意的观察了他们,没有任何冒犯也出于自身性格不会盯着一个人超过五秒,一一点兵点将之后,我脑子里全部都是写作方式在思考和描述着这六人,还是很有收获的。
最右边的男士大概30多岁的中年男子,拿着一本薄书姑且可以定义为财经报之类,长相普通坐姿拘谨,右手夹杂在两个大腿间专心看书;
次右的男士大概50多岁的打工叔,右腿上有着像当代流行的牛仔裤撕破的口,但我看得出来那是刮烂的,叔叔没有玩手机,头顶的帽子微微有些土,他带些驼背的坐着等待;
最中间靠右的是一名三四十岁的妇女,低高跟鞋全程对着手机点点点,拿着包都无法掩饰她张狂的两腿劈开的坐姿,靠在那里简直是损坏自身形象;
最中间靠左的一名29岁左右的男士,像是在偷玩手机似的,把带有选择题的一建或者会计题的练习册折半拿在左手180度树立,然后手机藏在册子正前方中间靠下的位置,眼睛正对,一本正经右手玩着手机,何必呢?
次左的是一名27岁的男士,闭目养神,张狂坐立,挺着肥胖的肚子,仿佛饱腹诗文,偶尔眼睛睁开还带着一脸无辜,没有睡醒的模样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左边的男士有这玻璃挡着,头蜷缩于角落,玩着手机,标准的上班族在赶路,他酷酷的发型中间多了几簇白发,年轻人的压力向来是极大的。
我仿佛在继续回看他们,又在大脑里打开简书编辑器落笔,不知不觉下车了好几人,而我的素材也够了。
因此,我的感受是素材来源于生活,切实的感受和相处最能让你拿笔即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