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个朋友晚饭时聊天,聊到了上班距离,作息时间的问题,他说自己每天1点睡,每天睡眠还可以,能保持6小时睡眠,其实这位朋友在工作、为人处世等多方面都比我懂得多,做的好,但当他讲到自己睡眠的时候,表现出的态度和肢体语言,就是俨然一副“这没什么的”的样子。
我和他讲,6小时没问题,更重要的是几点睡的问题,11点睡5点起,是6小时;3点睡9点起,也是6小时,但前者很健康,后者就是自残式行为。人活在地球上,与万物共生,理应顺应自然规律。但因为人类发明了电灯,白天、黑夜的分别被现代人大大的弱化了。
回顾我这位朋友的变化,气色一直不太好,眼底挂黑眼圈是常有的事,现在明显看起来越来越显老,而且头发也越来越稀少,能说和这种习惯性1点以后睡觉关系不大吗?
工作走脑子多,很辛苦…等等往往不是那么容易掌控的,但能掌控的部分,就不应该再自己消耗了。有些习惯,无论是好的坏的,给到你的反馈都不是实时的,但越是这种,时间久了,影响就越大,好习惯就让人越来越好,坏习惯就越来越伤。
为什么有些人年轻的时候能熬,岁数大了就熬不动了?身体就是那么一副身体,本身就一天比一天衰老,各种退化,再不学习科学知识,再加上自我消耗和挥霍,必然会导致加速老化、退化。
虽然我们都觉得自己有立足于社会的自信,但我们懂得的还是太少太少了。
如果将人生比喻成一个木桶,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健康……等人生各个方面比喻成拼凑木桶的每一块木板。很可能三十多岁的我们,反观自己的木桶,不是哪块板短了,很有可能仅仅有一两根板子稍微高一点点而已!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甚至都有可能不会正确站立,不会正确呼吸!
更可怕的是,年龄越大越不容易保持空杯心态,觉得反正我也一直这样,把时间积累起来的习惯(哪怕是坏的)当做令自己满意的经验。
举个例子:一个老人为家里做了一辈子饭,关于饮食、烹饪,晚辈问起什么,老人都很有经验的讲给晚辈听。但老人从没有学习过科学的理念和知识,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一个人特别特别胖,一家子都特别特别胖,很大原因就是家庭中传承下来的这种毫不科学又坚不可摧的错误理念和经验,所以导致一家子都那样,却从没有人思考过为什么。
保持空杯的心态,客观的认识自己,多多去学习科学新知,才能助我们过好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