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们介绍了陈子昂,有朋友说对他不熟,其实我也是,只知道那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一位,想必大家要耳熟的多。
不信,请看这首《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谁都知道,站得高,看得远,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诗人用寥寥二十个字,写出了落日山河的苍茫壮阔,以及登高望远、极目骋怀的一片雄心。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也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王之涣。
有了这首诗,每当我们登上一座山峰,极目远眺,风光无限。此时,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足以精准表达我们壮志满怀的心境。同样,无论是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这句话也能激励我们,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勇攀高峰。
据说王之涣有不少诗人朋友,其中的两位也很牛,一位是绝句牛人王昌龄,还有一位是边塞牛人高适。他们之间既是朋友,又都相互不服气,毕竟都是大诗人嘛,孰高孰低,总要找机会比拼一番。
话说有一天下着小雪,三人相约一起到酒楼吃酒。推杯换盏之际,酒楼来了几位美丽的歌伎,奏乐唱曲,唱的就是当时最流行的诗,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
于是,王昌龄对高适和王之涣说:“我们三人都以诗知名,每每分不出高下。现在我们在此听诸歌妓歌唱,谁的诗入乐被歌最多,谁就为优。”三人都说好。
三位大诗人就这样比上了。
一个歌女首先唱: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正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于是,王昌龄笑着在墙上画了一道:“我一首了。”
不一会儿,又一个歌女了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于是,高适也在墙上画了一道。第三位唱的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又得意地在壁上一画:“又是一首乐府”。依然没有歌妓唱王之涣作的诗歌。王昌龄得意洋洋地提醒王之涣:“喂,季凌兄(王之涣字季凌),我都两首了,你咋还没开张啊?”
王之涣只是淡定地微笑着,不慌不忙地说:“刚才这几位歌女品味不高,气质不好,只会唱一些‘下里巴人’之词罢了。我的诗是‘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怎么敢近呢?”
然后指着其中长得最漂亮的歌妓说:“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终身不敢与你们争高低了。一旦她唱的是我的诗,你们应当依次拜倒在我的座位前面,敬奉我为师。”三人大笑。
终于, 轮到这位最美丽的女子唱了。王昌龄、高适都屏息敛气,瞪大了双眼,紧盯着她的小嘴,看她会唱出什么来。
只见那女子朱唇微启,开口便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正是王之涣的不朽名篇《凉州词》。王之涣笑着对王昌龄等二位说:“乡巴佬,我没有说错吧。”于是皆大笑。
我们不知道王昌龄和高适有没有当场下拜认老大,但后世的文艺批评家们争论哪首绝句是唐朝第一,颇费了一些口水。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就曾被章太炎誉为“绝句之最”。这首《凉州词》和《登鹳雀楼》还曾分别被人誉为七绝和五绝的压卷之作。其中《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诗被誉为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可惜的是,王之涣的诗大多散落不见了,留给我们的只有六首。除了以上的两首,其他的也是首首精品。比如这首《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首诗清新又自然。一个“苦”字,最是神奇:诗人不写离别的人苦,却写杨柳很苦,因为离别的人实在太多了,惆怅太深了,人人都要折一枝杨柳,杨柳能不苦吗?
所以你看,王之涣只留下了六首诗,其中就有唐诗里最好的五言绝句之一,最好的七言绝句之一,最好的送别诗之一。你说,他是不是无冕之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