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想起乡音童谣乡愁有了寄放

想起乡音童谣乡愁有了寄放

作者: 海平浪涌 | 来源:发表于2019-01-01 22:45 被阅读0次

         

    想起乡音童谣乡愁有了寄放

    忽然想起新市的几首童年学会的童谣。其中一首是这样的:“落雨忒,打雷忒,东家娘娘淘米忒。”这应该是一首很小众的童谣,但奇怪是,过了这么多年,却没有忘记。

            这首童谣不能用普通话来念,一定要用新市方言来读才有味道。一共只有13个汉字,就这样牢牢嵌进了记忆,不可剥离。看似平常的场景,对7、80年代曾在古镇生活过的人来看,却是充满了生活气息,有不可言说的味道。

            这首童谣中,娘娘是当地人对奶奶的称呼,东家娘娘就是住在东面的年老妇女。你说奇怪不奇怪,落雨打雷,天气不好,东家娘娘早不来晚不来,就是选这个时机来到桥埠头淘米了。然而,在现实中真的经常看到这个场面。非要到落雨打雷了,东家娘娘才会停下讲滩头扯白条,想起晚饭的米还没有淘好,急匆匆赶往桥埠头。

            这首童谣不知道是谁创作的,脑洞可谓清奇。它描写了这么一个水乡场景,生活气息浓郁。每次想起这首童谣,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当时的场景来:很多木头房子连在一起,瓦片绵延到远处,就如同一阵波浪。一座石拱桥横跨水面,侧面有一个桥埠,下面的石头上布满青苔。水波荡漾着,一圈圈,东家娘娘就在桥埠上淘米呢。对岸是石岸,上面有树,树上有一个鸟巢;远处的墙壁是灰的,有雨水的痕迹;烟囱里飘着傍晚的炊烟。

          小桥流水韵依依。当时的场景、声音、甚至连炊烟的气息,都仿佛在眼前。

            想起童谣,乡愁落地。

            还有一首新市童谣,它是这么唱的,“娘舅娘舅,大大空手。吃起饭来像只饿死狗,吃起酒来像漏斗。”这是一首非常诙谐的童谣,应该不是外甥自己的想法,更可能是妈妈的想法,以小孩的口唱了出来。娘舅真的是这样的角色吗?大大咧咧,胃口奇佳,酒量很好。其实姐妹已经对他有小意见了,但他浑然不觉,自我感觉良好。

            做过娘舅的读者,有没有?可以对照下。

            其实这样的童谣还真不少,应该都是当时孩子耳熟能详的。其实无论身在何地,乡音童谣总是维系着乡愁。周作人在《儿歌中的吃食》一文中曾经记载了一首绍兴的童谣,“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勿出,一块自要吃。”孩童自私吝惜之意仿佛眼前。周作人是认真研究过童谣的,有《童谣研究手稿》。其他,如丰子恺等作家的文字中也多见故土童谣。

            而这些童谣,都只能用方言演绎才贴切,用普通话来读,完全失了真。眼下,小孩子入学都流行普通话,不几年就说的一口普通话,而方言却很难说地道了,或者根本就不会。没有了方言,这些童谣就失去了味道与颜色。

            德清话属于吴语,国际语言排名中,吴语排第十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语言学家认为:吴语很接近中古雅言,继承了中古汉语的整齐八声调和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比普通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吴语区发达繁华;吴语委婉动听,文化价值高;吴语是江南人思维方式与文化涵养的集中体现;吴语是吴越文化的根基。

            推广普通话,一定需要消灭方言吗?笔者认为两者其实可以共存。 “推普”60年,官方也逐渐意识到需要更好地处理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2013年1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有:“增强全社会的语言资源观念和语言保护意识。”

          乡音从母语而来,缠绕追随人一生。丢弃乡音就是丢弃传承,丢弃传承就是意味着背叛。笔者觉得,在学好普通话甚至外语的情况下,有必要也要保护好本地域的方言。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想起乡音童谣,乡愁有了寄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想起乡音童谣乡愁有了寄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no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