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自卑与超越》

读《自卑与超越》

作者: 钢铁少侠 | 来源:发表于2018-07-28 20:24 被阅读3次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先生,作者在这本书中从同的方面来分析了一个人心理问题形成的可能的原因,主要成因的几个大的方面是:家庭成长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 本书讲自卑的篇幅比较少,大多数篇幅都在举例分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某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且讨论了对应的解决方法,挺适合想要了解自己,以及已经或者即将为人父母的读者阅读的,孩子成长教育中有哪些容易出现的问题,可以了解一下,并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引到。

    作者在分析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的时候,给我的触动很大,让我的一些困惑得到了答案。父母由于他们对教育的认识有限,使用了一些错误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往往会伴随我们一生。如果你发现自己深受这些负面影响的困扰,那么只有靠自己觉醒,然后去突破这种困境。突破困境很难,但是只要知道形成的原因,那么就可以有对应的改善的办法。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合作”这个概念,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是无法独立生存的,我们需要克服自身的一些固有的弱点,来更好的与他人合作。

    一些精彩的片段:
    • 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所赋予的意义,或者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每个人感受到的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为“意义”是一个充满了谬误的领域。在一般情况下,人类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几乎每个人都只把这个问题和它的答案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而完全不管他的言论,我们将会发现: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特征等等,无不体现出他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他的行为让我们相信,他似乎对某种关于生活的解释深信不移,他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他对这个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他似乎是在用自己的行为向世人宣告:“我就是这个样子,而世界就是那种型态”,这便是他赋予自己以及生活的意义。

    • 有许多神经病患者如果被问到他们是否觉得自卑时,他们会摇头说:“不。”有些甚至会说:“正好完全相反。我很清楚,我比我四周的人都高出一筹!”所以,我们不必问他们,我们只需注意他们的个人行为。在他的行为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采用什么诡计,来向他自己显示他的重要性。例如,假如我们看到一个傲慢自大的人,我们能猜测他的感觉是:“别人都瞧不起我,我必须表现一下,让他们知道我是何等人物!”假如我们看到一个在说话时手势、表情过多的人,我们也能猜出他的感觉:“如果我不加以强调的话,我说的东西就显得太没有分量了!”在举止间处处故意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我们不得不怀疑: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消除的自卑感存在。这就像是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总要踮起脚尖走路以使自己显得高一点一样。两个小孩子在比身高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行为。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会挺直身子并紧张地保持这种姿势,以便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高度要高一点。如果我们问他:“你是否觉得自己太矮小了?”我们却很难期望他会承认这件事实。然而,这并不是说有强烈自卑感的人一定是个显得柔顺、安静、拘束而与世无争的人。自卑感表现的方式有千万种,也许我能够用三个孩子初次被带到动物园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当他们站在狮子笼前面时,一个孩子躲在他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道:“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抖动的声音说道:“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却都按照他自己的生活样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的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这种感觉。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
      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便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即便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进他的处境,他仍然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它们,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却不能对他有所助益。他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是他却不再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时,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多,因为造成自卑的情境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如果我们只看他的动作,而不设法予以了解,我们会以为他是漫无目标的。他给我们印象里,并没有要改进其环境的计划。我们所看到的是:他虽然像其他人一样地全心全力要使自己觉得顺当,可是却放弃了改变客观环境的希望,他所有的举动都带有此种色彩。如果他觉得软弱,他会跑到能使他觉得强壮的环境里去。他不是把自己锻炼得更强壮、更有适应能力,而是训练自己,让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他欺骗自己的努力只能获得部分的成功。如果他觉得无法应付这类盘旋不去的问题,他可能会变成独裁的暴君,以此来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他可以用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但是他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动。它们依旧是旧有情境所引起的旧有的自卑感,它们会变成他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能称之为“自卑情结”。

    • 给自卑情结下一个定义。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眼泪和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绪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开不谈。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

    • 父亲的任务可以用几句话来作一总结。作为父亲,他必须证明他自己对妻子、对儿子,以及对社会都是一个好伙伴。他必须以良好的方式应付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友谊和爱情。他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照顾并保护他的家庭。他不能忘记妇女在家庭生活中所占有的创造性地位是不容贬抑的,他的责任不是贬低妻子的母亲角色,而是和她一起工作。在金钱方面,我们应该特别强调,即使父亲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它仍然是家庭共有的。父亲绝不应表现得好像他在施舍,其他人则在收受。在理想的婚姻中,由男主人提供家庭的经济来源只不过是家庭成员间分工合作的结果而已。有许多父亲利用他们的经济地位作为统治家政的方法。在家庭中不应有统治者,应设法避免每一个能造成不平等感觉的机会。每一位父亲都应该了解,我们的文化过分强调了男性的优越地位,结果他的妻子在和他结婚之后,便深怕自己会受到贬抑而被置于低下的地位。他不能只因为他的妻子是女性,不会像他一样赚钱养家,便以为妻子不如自己。无论妻子对支持家庭的经济来源是否出过一臂之力,如果家庭生活是真正和谐的,那么由谁赚钱养家或谁来承担做家务,都不应成为问题。如果在家庭中没有权威的存在,那么其中必定会有真正的合作。父亲和母亲必须合力协商有关他们孩子教育的每件事情。他们任何一人都不应表示他特别偏爱哪一个孩子。这是很重要的。这绝不是在夸大偏爱的危险性。有些孩子会丧失生活的信心,几乎都是因为他觉得家中另一个孩子更受偏爱。有时候,这种感觉并不见得完全正确;但是,假如父母对孩子一视同仁,这种感觉便不会有滋长的可能。如果父母重男轻女,女孩子们的自卑情绪就注定要发生。孩子是很敏感的,假如他们疑心别人更受喜爱,即使是好孩子也可能在生活中走上完全错误之途。有时候,其中一个孩子天资较为聪颖或长得较为可爱,结果父母便很难不表示比较喜欢这个孩子。但父母应该技巧性地避免表示出来这种偏爱。否则天资比较优越的孩子会使其他所有的孩子蒙受阴影,并感到沮丧;他们会忌妒那个孩子,并怀疑自己身上的才能,他们的合作能力也会因此受到打击。父母只是在口头上说没有这种偏爱是不够的。父母应该注意在他们任何一个孩子的心中,是否存有认为父母偏心的疑虑。

    • 现在我们开始讨论家庭合作中另一个同等重要的部分,即孩子们之间的合作。只有孩子们觉得彼此是平等的,他们才会对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只有男孩们和女孩们觉得彼此平等,两性之间的关系才不会造成重大的困难。有许多人问:“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差异怎么会这么大?”有些科学家把它解释为遗传不同的结果,但是我们却认为这是一种迷信。我们可以把儿童的成长比喻为树木幼苗的成长。假如一丛树木种植在一起,事实上它们每一株都各占有不同的情境。如果其中有一株因为能照到更多的阳光,拥有更肥沃的土壤,它一定会长得比较快,但它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其他各株幼苗的成长。它遮住了它们的阳光,它的根四处伸张,吸走了它们的营养。结果,其他幼苗自然会营养不良,发育也会受影响。在一个家庭中,假如有一个成员过分跋扈,结果也是一样的。我们说过,父亲和母亲都不应在家中占有太突出的地位。如果父亲非常成功或才能出众,孩子们会觉得自己的成就不可能和他等量齐观。他们泄气了,他们对生活的兴趣也会受到妨碍。因此之故,名门子女常常会使父母或社会大失所望。假如父亲在他的行业中很有成就,他不应在家庭中过分强调他的成功,否则孩子们的发展便会受到阻碍。在孩子们之间,也应该注意同样的事情。假如有个孩子一枝独秀,他很可能夺走了父母大部分的注意力。对他而言,这是个踌躇志满的得意情境,但其他的孩子却会憎恨这种差别待遇。要让一个人屈居于他人之下而不心存怨恨,几乎是不可能之事。这种杰出的孩子会损及其他所有的人,如果说他们是在心灵缺乏润泽的状况下成长的,也并非言过其实。他们不会停止对优越地位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是不可能停止的。然而,他们的追求却会转到其他的方向,它们可能是不实际的,或在社会上没有任何用处。

    • 因此,智商不应该被当做是由命运或遗传决定的对儿童未来成就的限制因素。而且,儿童本身或他的父母也都应该知道他的智商。他们不知道这类测验的目的,他们以为这是一种最后的判决。在教育中引起最大困扰的,并不是儿童本身的各种限制,而是他认为他具有的各种限制。假如一个儿童知道他的智商很低,他可能觉得全无希望,成功已与他绝缘。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全力设法增加儿童的勇气和信心,并帮他消除由于他对生活的解释而为自己的能力订下的各种限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自卑与超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no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