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甘心傀儡崇理学
第四节 做傀儡
赵昀经过几个回合的试探,对史弥远恋权了然于胸,赵昀左右权衡了与史弥远“合作”及“对抗”的利弊之后,最终决定做傀儡。既然打定主意做一个木偶皇帝,便放下了全部心理负担,将国家大事、方针政策悉数交由史弥远打理,自己坐享其成,安心补充补充各方面的功课,也未尝不是好事!赵昀自我安慰地想。
但是这事不能明说啊,总不至于对史弥远说,老丞相,国事你多费费心,我安逸安逸!怎么说,这事有窍门,赵昀很快就有了主意。
公元1226年十二月,郑清之为赵昀讲读完毕。两人拉起了“家常”。赵昀道:“朕白天拜见太后,太后笑语从容!”接着又满脸喜色地极言太后慈爱。
郑清之虽然做了赵昀几年老师,算是知根知底,却也一时不知道赵昀在唱哪一出戏,但此情此景,顺杆拍马屁总不会错,郑清之道:“舜有天下,还不足以解忧,唯有孝顺父母才能解除忧愁,陛下不以皇位自夸,而以亲欢为荣,真乃天下孝道之楷模!”
赵昀听得很受用,可他主题不在这,于是接着道:“太后不但慈爱,而且身体康健,这事朕更高兴!”
郑清之接着拍:“陛下极尽孝道,太后心情愉悦,所以身体强健无疾病!”
赵昀一个跳跃,说到正题,又道:“朕想起去年太后撤帘之事,众大臣没有尽力劝阻太后撤帘。如今来看,太后颐养天年,都是丞相在朕母子之间勤勉努力调护,辅赞不露痕迹,使朕得以日日尽孝,丞相之功居多啊!”
赵昀说完还连连佳叹!赵昀不说史弥远让他顶包之功(当然这事万万不能明说),却说史弥远有让他尽孝之功。其目的是通过郑清之之口传于史弥远,他来尽孝,你史弥远来操劳国事,等于直接告诉史弥远,你办事,我放心!你大胆办,不要有顾虑,确实高明之至!
但史弥远老奸巨猾,这事能不有顾虑?毕竟,历代帝王,翻脸都比翻书快,虽然老赵家的皇帝人人厚道、个个宽容,可林子大了,什么鸟没有啊?老赵家帝王人人节俭,徽宗不就豪奢之极么?如果赵昀也一改“厚道、宽容”的传统呢?
史弥远想到这里,背脊阵阵发凉,思前想后之余,一条妙也计凌空而现。
公元1227年七月,史弥远以年老为由,向赵昀提出辞职,赵昀觉得有些突然,不是说好了让你放手理政么?怎么又要回老家?转念一想,也就明白了,说到底,还是不放心啊!
两宋官员辞职是常事,有“虚辞”,也有“实辞”。“虚辞”一般是刚接到朝廷提拔任命的官员,上表谦逊地说自己“威望不高、能力不够、影响不大、身体不行”等等言不由衷的理由,推辞不接受任命,朝廷不允,然后该官员屁颠屁颠上任去也!
“实辞”一般是收到弹劾或者真不想干了,三番五次就是要撂挑子!皇帝没办法,只好放行。史弥远无缘无故提出辞职,既不属“虚辞”,更不是“实辞”,纯属试探赵昀而已,赵昀没有这点眼力,也就真做不了这皇帝,何况他真心实意打算让史弥远“坐靶”〈掌舵〉呢!当然不会批准。
史弥远和赵昀打了一阵哑迷,这回总算踏实了,也就更加放开手脚了。他的党羽几乎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重要职位,朝政牢牢掌控在他史弥远手中。此后几年,史弥远借李知孝、梁成大、留元英等上奏“州县狱案、选人改官、谨守铨法、铺兵供应、制止贪墨”等为政措施,赵昀无不立即批准。不过,极为讽刺的是,梁成大、李知孝自己本身就是贪赃枉法的典型代表,这样的人占据要职,为国理政,能够理成什么好模样?
公元1228年十二月,史弥远用薛极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葛洪参知政事,宣缯、袁韶同知枢密院事,郑清之签书枢密院事。这些人中,除了葛洪是理学名家,用来装点门面外,其他几人都是史弥远的嫡系心腹。
史弥远权势熏天,但也并不安稳,仍然不断有忠义之士不畏权势,比如洪咨夔等,他们就不服,上书指责其专权擅政。史弥远又不放心了,公元1231年三月春祭时,史弥远与赵昀一起喝酒闲聊,史弥远忍不住试探地道:“臣闻近日弹劾臣者甚多,陛下不可偏信呢!”
赵昀望着这位权倾朝野的丞相,知道他又在担心了,不禁莞尔,话里有话地回道:“朕知道,都放着不办吧。你还记得先皇真宗时旧京城闹蝗灾么?所幸江南太平无事,朕稍安。”赵昀这句回答是不是听得有些云里雾里?但史弥远听明白了,立刻放下心来。
赵昀提及真宗河南闹蝗灾严重,影响国家财赋收入,可是江南一带没有闹灾,国家尚能承受得起,不至于完全陷入财政困难!同时一语双关表明,自己与你史弥远是犹如拴在一条绳上的两只蚂蚱(蝗虫),你受到攻击,只要我还在,我就会不遗余力的力挺你,我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否定你史弥远就等于否定我赵昀继位的合法性,这事我不会去做。
佐料:《宋史全文》记载了很多理宗赵昀和臣子的对话,从赵昀的对话中,我们几乎会认为赵昀是位英明睿智的明君,事实他是说一套,做一套。我们来看以下这段对话。
公元1228年十月,郑清之、王墍陪赵昀进读完毕后,赵昀道:“朕看汉唐以来,人主少有善始善终者,都是不知晓‘道’的原因。”
郑清之恭维道:“圣见高明,说到了点子上!”
赵昀又问王墍:“夏桀无道,成汤放之,可说前车之鉴,商纣为何重蹈覆辙?”
王墍道:“这是因为‘下愚不移’(智力愚蠢之人不会变通)的原因。”
郑清之进一步发挥道:“汉武帝穷兵黩武,唐太宗亲眼见隋炀帝征辽亡国,他还纵兵侵鸭绿江畔,最后无功而返,有损盛德。正如陛下所言,由于不知‘道’ ,所以不能以‘道’来抑制欲望!”
王墍又道:“以古为鉴,这是太宗自己说的话,但自己却违反!”
赵昀最后总结道:“知道道理是一回事,实施又是另外一回事啊!”可悲的是,他自己后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