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武安君白起——一个在战国末期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职位升迁史可以说是一部四国挨揍史,这其中,缩在北面的燕国和秦国隔很远而且确实没有存在感,国内政局还不稳,还要和齐国撕逼,所以在后期燕太子丹作死前,秦国对燕国一直是不错的,而另一个没有被直接揍的就是齐国,虽然当时苏秦死间之时,六国合纵伐齐,秦国只是拖住了一部分齐军,而主攻齐国的是其他国家的联军。其他四国,即和秦接壤的赵韩魏楚,在昭襄王时期,一直处于被白起轮着揍的状态。作为战国四名将之首,白起得到这个地位主要是他一辈子未尝败绩,且他在战场上指挥军队真的可以上升到一种艺术的状态。至于他嗜杀的问题,虽然看着很凶残,但是于秦王而言,是秦国站稳阵脚,稳步东出的必要条件。
在半月板里,白起的出身居然成了狼人,讲真,真的很想糊编剧一脸。而《大秦帝国二》里,白起的上线时间有点早,几乎和魏冉差不多了,但是关于白起的出身的猜想还是比较合理的,剧里是说当时十几岁的白起还是个小铁匠,被惠文王和严君发掘,后来进入军队,从小兵开始靠军功而升迁。在秦国,白姓是一大姓,在商鞅变法之时,因为触碰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受到了来自孟西白三大族贵族的集体抵制,后来在一阵斡旋之后,这些旧贵族的阻力都被化解了,自此,贫民也可以通过军功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纵观史书,白起的出生年份是不详的,而他青年时期也是完全没有记录,一直到他大约30岁的时候,担任了左庶长,才正式在史书上有了记录,由此看来,对比屈原,战国四公子这些人,显然,白起应该不是白姓里的贵族之后,他的家族应该没有给他太大帮助,他走到左庶长这步,应该完全是军功攒起来的。
白起当上左庶长是昭襄王十三年的时候,第一战就是去攻打韩国新城。第二年,韩魏联军(对,其实就是被打怂了,要抱着大哥以防被揍)试图以崤函来阻挡秦军东进,此时,秦相魏冉举荐白起率军进攻韩魏联军。白起避实就虚、先弱后强,将主力绕到韩魏联军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并最终大败联军于伊阙,史称伊阙之战。此战是白起的成名之战,他用斩首24万,俘虏魏将公孙喜,并且一举夺下韩国大片土地的傲人傲人战绩,升任国尉。
昭襄王十五年,白起升任大良造(这是当初孝公为商君特设的一个位置,后世但凡能到这个位置的都是赫赫有名之徒),连夺魏国大小61座城池。第二年,白起和客卿司马错一起攻下垣城(插一句后话,这位司马错是惠文王时期大将,为秦国攻下巴蜀之地,后来他的次孙司马靳成了白起副将,一起参加长平之战,司马靳有个很有名的后代——太史公司马迁,同样,白起也有个很会写文章的后代——白居易)
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的战事,无一败绩: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1年),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80年),秦国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汉北上庸之军夺取鄢、邓等五座城池(今襄州),而后秦军越过秦楚边境山区,自断后援,分三路快速突进楚境,直围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9年),秦军穿插到楚军背后,大破楚军,攻占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今湖北宜昌县西南),向东进兵至竟陵,楚军溃不成军,退却到陈(今河南淮阳),楚顷襄王将陈作为都城,仍称作郢。同年,秦又攻占了楚国巫、黔中郡。
楚顷襄王迁都到陈后,聚集楚东地的武装,仅得10余万人,向西虽夺回了被秦占去的江旁15个邑,但已不能同秦抗衡。经过秦国一连串的打击后,楚国一蹶不振,直到最后被秦灭亡。
秦国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白起名震天下。
值得讽刺的是,上述战争都是在顷襄王时期的,而昭襄王刚登基的时候,当时还是太子的顷襄王在咸阳就因为受到言语羞辱而公然殴打秦大夫至死,为此,他被昭襄王狠狠揍了一顿。若干年过后,两人都是王了之后,顷襄王还是没能逃过被昭襄王一顿打的命运。如果说楚怀王前期英明后期昏聩,那顷襄王则是压根没醒过。
至此,战国七雄里曾经雄霸天下,可以横着走的楚国也算是彻底成了任人宰割的对象了(后期就欺负了一个鲁国,其余时间基本上就是跟着带头大哥打群架或者被揍),加上之前被苏秦忽悠瘸了的齐国,和经过惠文王昭襄王父子轮番胖揍到怂的韩魏,只剩了一个赵国可以与秦抗衡。
在昭襄王四十五年的时候(这时候宣太后已经下线了),发生了上党之争,因为其是战略要地,秦国对上党郡守不尊王命私自将上党交给赵国大为不满,故而引发了后来的长平之战。
昭襄王四十七年的时候,长平之战正式开始,此时白起已经是六十岁左右了。在最初开赴长平的秦军里,并没有白起,而是由刚刚升任左庶长的青年将领王龁任主帅(他当时大约30岁),他也是靠军功擢升的,在此战前也是没有什么记录的,但是从他后面的情况来看,虽然不及白起,但是也算是和交好的王陵、蒙挚匹敌的猛将。
赵军统帅是廉颇,擅长防守。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精心准备的第一道空仓岭防线被秦军飞速攻破,同时还折损一员裨将。接下来就是在第二道丹河防线的三年僵持。此后因为国力不济,就发生了换将事件,赵国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而秦国则是秘换白起。此后的情况之前写长平之战的时候也细说了,就不再赘述了。
最终,长平之战以赵国总共折损45万,几乎耗尽了国内兵力为代价而结束了。这里要说明下,赵国总共在长平投入了45万兵力,在廉颇统帅的时候,以及赵括统帅时期,大大小小的战役里,都是有伤亡的,虽然不多,但是也有不少,加上赵括在泫氏河谷被围46天,赵军饿到自相残杀的地步,所以说白起杀了40万降卒是有待考证的,毕竟很有可能最后投降的赵军也只有二三十万了。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白起最出名的一场战役,也是他的谢幕战。此后,他和昭襄王在是否立刻进攻邯郸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双方都有各自的顾虑,加上范睢的嫉妒挑拨,他被强行勒令返回咸阳。后来,赵国出尔反尔,没有兑现割地的承诺,昭襄王又气急想要让白起攻打邯郸,但是白起不愿,称病在家。后来邯郸战场的统帅从王陵换成王龁,后来又换成坑货郑安平,缓过气的赵国拼死抵抗,在信陵君的帮助下,最终迫使秦军败退。
其实,这事很难分出对错,只能说一切都是上天冥冥注定的。毕竟在长平之战后期进行彻底合围的时候,赵国征不出援军,而秦国也征不出援军,最后甚至强行将河内入伍年龄下调到15岁,征的援军是昭襄王亲自带到长平前线。由此可见,其实秦国也是筋疲力尽的状态,而此时楚魏是有足够的可能性去进犯秦国本土的,故而放弃了最佳时机回撤大军确实是无奈之举。此外,即便白起以雷霆之势攻下邯郸,但是秦军能否彻底灭掉赵国也是值得探讨的,毕竟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皆是宁死不屈者,后期的安抚治理都是问题。而可能白起作为将领,他在乎的只是战局时机,而不会考虑太多政治大局,所以最终和昭襄王走向了决裂的地步。
不得不承认,白起的结局是悲哀的,活到了古来稀的年纪却无法善终。但是这也正体现了命运的公平,他的前三十年是籍籍无名的小卒,后三十年是名震天下的武安君,战国时期战死的两百多万人里有过半是死在武安君剑下的,按照比较迷信的说法,地下的怨气肯定会影响到他的生命,尤其是长平之战后。但是,按照科学点的说法,他最终是死在看问题角度和秦王、秦相范睢不同上。后者都是政治上的高手,尤其是掌控全局的秦王,他的着眼点不是一场战役,而是整个秦国的走势,虽然当时没有立刻进攻邯郸这事被后人诟病,还有当时赵王使用反间计的说法,但是我个人是不大认可这种说法的,因为当时赵王登基没有几年,他被骗是绝对正常的,但是秦王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呆了快半个世纪了,根据当时他的决断情况来说,他是神志清醒,没有什么老年痴呆症的嫌疑,这么一个比老狐狸还精的王又怎么会轻易信了离间之言,故而,根本还是他在考虑全局的时候必须要舍弃这点利益。而白起是将军,所以她的注意力几乎都在战局时机上,他多年征战全无败绩就是因为他对战局出神入化的分析。他没有理解秦王勒令他回撤的原因,后来慢慢离心,各种傲娇,为了自己的名声,也为了不无辜葬送秦军士兵性命,他选择了和秦王死杠到底,最终在杜邮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番外:有一点很有意思,太史公在《史记》里一提秦国就是暴秦什么的,妥妥一枚秦国黑,但是很神奇的是,太史公自己就是陕西人,也就是旧时秦地之人,九世祖是秦国客卿——伐蜀大将司马错,后来还和白起搭档过,而六世祖是白起裨将(副将)司马靳,和白起一起参加了长平之战的,据推测,太史公关于长平之战的描述很可能来自于家史。实在有点不理解他一个劲死命黑秦国是为啥?他这样不是顺道黑了自己老祖宗么,不怕被老祖宗打么?)
大秦帝国之崛起的白起(邢佳栋饰)�
大秦帝国之纵横的白起(孙霆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