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太湖赋
(赋用古韵)
赵薇
五湖之仪,震泽惟瑞。乾坤有常眷之心,风物得独钟之美。烟波泛龙渊之色,四时迥殊;浦岸连琼宇之光,万象皆备。于是长滋胜地,乃成锦上之珠;久育高贤,更壮江东之势。气通幽古,亦雅亦祯;名动尘寰,何惭何愧。
尔其彰乎上善,拢海天之云气,催江浙以峥嵘。周野尽昭昭沃土,环湖皆赫赫名城。而瑰景之质,惟南是灵。观其岸若雕弓,水堪明玉;霞铺紫瓦,雾散白萍。映弁峰之雄峻,润湿地之浅清。湖山自佐,玄妙谐成。临浩渺则生轩昂之志,感苍茫而慨造化之能。若乃采菱未归,飞雨成趣;鸣鹭渐远,游鳞乍惊。忽尔烟弥浦栈,香漫莲亭。任风步之柔柔,均分细浪;拂苇姿以袅袅,共醉闲情。或待月斜碧宙,岸放华灯。坐收其晚籁,笑慨于浮名。则意随清风之上,而心契太湖之澄矣。
至若山泽乘相谐之道,天人存共茂之机。遂使湖州之域,长养国士之姿。惟一时之人杰,耀百代之凤墀。乃有陈武帝独开霄宸,史称贤明之主;朱然公兼具睿猛,天授勇烈之威。而文墨沾溉,犹为盛也。八绝之中,曹不兴一龙得雨;四家之内,赵孟頫满纸皆奇。颜真卿宦游顾渚,陆鸿渐羽化苕溪。遂有茶经垂世,韵海列微。沈休文洞察四声,启平仄之律;张子野名称三影,扬婉柔之词。况其兴骨血,壮根枝。昔项羽兵出吴中,携乌程八千之卒;势夺海内,取胡亥百万之师。乃叹文武堪仰,刚柔竞驰。信有一湖永泰,必延万世鸿徽也。
于是流风久传,历代不绝。盖太湖之为宝盆,钟南岸而通仙阙。喜山之客,当享仁者之欢;乐水之人,不尽智者之悦。自古盛世,善攻悠遐;如今太湖,碧涛朗澈。捧月在掌,岂无傲立之荣;放舟随波,自得优游之惬。乃料鲲之可弃沧溟,鹏之将离云穴。而风光若斯,君忍别乎?
简析:
该赋体裁上用骈体。音韵取中古,韵部合用以词韵为限。骈对取较严之法。用骈句节奏。句式与段意承接,转渡自然,文笔流畅,古味典雅,内容言之有物,不愧为当下骈赋的精华之作。
骈散结合
除第三段“遂使湖州之域,长养国士之姿。”“而文墨沾溉,犹为盛也。”和尾段“盖太湖之为宝盆,钟南岸而通仙阙。“及结句“而风光若斯,君忍别乎?”为散句外,其余全为骈句。
平仄相间
赋分四段,每段一的,依次为“仄平平仄”,首段和尾段用仄声韵,有利于破题和深化主题。另外句式变化丰富,发送字多变,通顺而流畅。
内容丰赡
用首段总领,开篇破题之法,将太湖定位为“瑞”湖。亦对其祥瑞与风物做了提领性表述。
腹段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为风光景色,二为历史人文。风光景物段,采用虚景与实景结合的手法。并用夹叙夹议之法掺杂情感抒发,大部分景物描写皆立足于湖州南太湖的视角上。
腹段中的第二大部分为历史人文表述,并从文与武两个角度去写。其中一线贯穿的,是南太湖对湖州历史人物的熏陶与滋养。
尾段取总结与主题定位延伸之法。亦对南太湖当前的重大旅游项目,做了文学性描述。最后以鲲鹏将迁往南太湖的比拟性表述,突出太湖南岸的“极瑞”之象。然后用旁笔发问做结——“而风光若斯,君忍别乎?”以此自然引出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