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07152/332dbd5c5fc36016.jpg)
我觉得自己像读了一本充满人文情怀的历史书。
从1911年到1924年,六个家族的错综复杂的命运起伏,呈献了一部荡气回肠的故事。
小说的叙述过程中,聚焦主角的镜头不断切换,十几个主角交替的视角共同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国家利益交织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小说的主角没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人物,他们都是在形势和战争的车轮下挣扎着前行的普通人,他们热爱和平、他们善良朴实,他们一步步前行,一点点反抗,猛然停下时才发现自己已经创造了了不起的历史。
主角都是虚构的人物,可是他们身上情感和品质,可是再真实不过了,假如你可以把脑子里这本厚厚的小说烧掉,那么灰烬里发光的肯定是剩下的这些东西。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7152/cf6c403269906e5b.jpg)
(一)艰难的爱情
“好的。下一个问题?”
“跟我说说你的眼睛。”
“我天生如此,我的眼睑后面不过是一团无用的组织,不过我可以戴个玻璃眼球。但那样的,它又得一直睁着。我认为还是闭着好。你觉得这很碍事吗?”
他停下脚步,转身面对着她:“我可以吻它吗?”
她犹豫了一下:“好吧。”
他弯下腰来,吻了吻她紧闭的眼睑。他的嘴唇并没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感觉,就像在亲吻她的脸颊。“谢谢你”他说。
她平静地说:“以前从没有人这么做过。”
他点点头,猜测这可能是某种禁忌。
她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我爱你的一切,我要确信你知道这一点。”
“哦。”她沉默了一分钟,控制着自己的情感,但随后她笑了一下,恢复了她喜欢的那种干脆的语气,“嗯,如果你还想吻什么奇怪的东西,就告诉我好了。”
议员的儿子、总统的贴身顾问、布法罗黄金单身汉格斯爱上了无政府主义的独眼女记者罗莎;
伯爵的妹妹《军人之妻》的报社主编茉黛与德国优秀情报官沃尔特私定终身;
上过战场蹲过监狱煤矿工人的儿子“耶稣的比利”牵挂着长着龅牙满口脏话带着两个孩子的米尔德里德;
聪明机敏的图书管理员伯尼终于感动了一直为妇女争取权益的艾瑟尔。
战争像一面镜子,它诚实地映出了所爱人的模样把她清晰地印在你的脑海里,让你有了打破一切障碍到她身边的力量,这时身份悬殊、国家敌对、价值观迥异都只是等待打破的障碍而已,它们唯一的作用就是证明爱情的坚贞和伟大。
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当整个欧洲燃遍了战火,生活资料匮乏工人食不果腹、前线的战士们不知道下一发子弹是够会夺去自己的生命的时候,人们也从来没有忘记彼此相爱追求美好。战争竭尽全力去证明了人命的脆弱又在同时不小心证明了人性的强大。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7152/edf1158cc5546729.jpg)
(二)善良的孩子
他(比利)在礼拜堂继续思考着这个问题。他巡视四周,看着熟悉的朋友和邻居,他们都知道艾瑟尔(比利的姐姐)离开了泰格温,买火车票去帕丁顿了。虽然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但可以猜到。他们已经在心里评判着她。但耶稣并不这样。
比利在伯爵家当管家的姐姐艾瑟尔,因为被和伯爵偷情怀孕被比利的爸爸赶出了家门,比利因为这个事情第一次反抗了爸爸。
在唱赞美诗和即席祈祷时,他认定圣灵就要引领他读那些经文了。临近结束的时候,他站起身来,打开手上的《圣经》。
周围发生一阵惊奇的低语声。他这个年纪来给会众读经是在太年轻了。不过实际上并没有年龄限制——圣灵完全可以感动任何人。
“我要读《约翰福音》中的几节。”他的声音微微颤抖,但尽力保持平稳。
“他们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时被拿的。”
毕士大礼拜堂里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一动不动,谁也没有交头接耳,也没有人咳嗽。
比利读下去:“摩西在法律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他们说这话,乃是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但是耶稣弯下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好像他没听见他们的话。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
读到这,比利停顿了一下,抬头看了看。
他小心地加重语气,道:“他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屋子里每双眼睛都在盯着他。谁也没有动。
比利接着说:“于是又弯下腰来,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听见这话。自己的良心让他们自知有罪,就从老到小一个个都出去了,只剩耶稣一人。还有那个妇人仍站在当中。耶稣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责难的人在哪呢?有人定你的罪么?她说:主啊,没有。”
比利从书上抬起头来。最后一节他早已记在心里,没必要照着读。他看着父亲紧绷着的脸,十分缓慢的说:“耶稣对她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罪已消失。”过了好一会,他“啪”地合上《圣经》,听上去像是沉默中的一声炸雷,“这就是上帝的圣言。”
比利没有坐下。相反,他朝门口走去。教众们一个个瞪大眼睛紧盯着他。他打开那扇大木门,离开了。
从此,他再也没有去过那。
看到这的时候,我不得不停下来想一想。
“信仰崩溃了!”这是我第一个念头。
比利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第一次下井挖煤被人拿走了灯里的燃料,比利在幻想出耶稣陪伴自己,在黑暗中完成了一整天的工作,那是比利的第一次成长,从那以后人们称他——“耶稣的比利”
这次比利站起来用《圣经》和耶稣做武器打败了父亲的权威,保护了自己的姐姐,随即我意识到比利的信仰没有崩溃,反而得到了升华。他不再盲目相信年长者的话,至少在宗教层面,他瞧不起所有瞧不起他姐姐的人 。比利实现了第二次成长。在第一次参加对德作战被作为炮灰推上前线时,比利克服了恐惧,带领他所在的排巧妙地利用战术夺下了敌军的阵地,实现了第三次成长。
而直到最后他众望所归振臂一呼当上了议员,无论怎样成长,他内心始终都是一个善良单纯的孩子。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愿你出走半生,归来时仍是少年?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7152/87da081daf8704ca.jpg)
(三)坚硬的拳头
“她要跟我走——对吧,卡捷琳娜?”平斯基说着,便伸手去抓她,隔着薄薄的外套去捏她的乳房,另一只手往她的两腿之间摸去。
她向后退了一步:“把你的脏手拿开。”
平斯基又快又准,一拳打在她嘴上。
她大叫一声,血从嘴里涌了出来。
格雷戈里一下子被激怒了。他把不要惹是生非的念头抛在脑后,上前一步,伸手搭住平斯基的肩,使劲一推,那家伙身子一歪,一条腿跪了下去。格雷戈里扭头对哭泣的卡捷琳娜喊:“快跑!”接着便觉得后脑勺挨了重重一击。格雷戈里没料到那个叫伊利亚的警察这么快便抽出了警棍。一阵钻心的疼痛让他跪倒在地,但没有昏厥。
卡捷琳娜转身要跑,还没跑出几步。平斯基往前一扑,就抓住了她的一只脚,让她仰面朝天摔在了地上。
格雷戈里转过身,看见警棍又抡了过来。他闪身躲过一击,站稳脚跟。伊利亚再次挥棍,又落空了。格雷戈里使出全身力气,照准这家伙半边脸狠狠地打了一拳。伊利亚应声倒地。
格雷戈里扭头看见平斯基正在用他沉重的靴子,不停地踢打卡捷琳娜。
格雷戈里两步跨到平斯基身后,两只胳膊紧紧箍住这位区队长,让他双脚离地。平斯基徒劳地乱蹬着,张牙舞爪挥着胳膊,但全都无济于事。
本质上英国的比利和俄国的格雷戈里是同样一种人,他们善良、勇敢、富有行动力,唯一的区别就是生活长期的苦难让格雷戈里更成熟更稳重更有隐忍能力。
这件事以后格雷戈里又做了很多好事——
把自己去美国的船票让给弟弟列夫、接纳照顾列夫的妻子孩子、为了面包参军上前线、引导掀起革命、夺取建立布尔什维克政权。
然而这次见义勇为就将格雷戈里的内在性格刻画完全,从这以后格雷戈里跳出了作者的笔尖,活成了一个独立鲜活的人。
格雷戈里在反抗,他反抗胡乱指挥的军官,他反抗屠杀游行民众的警察,他要把沙皇的腐朽统治掀翻在脚下。
他从来没有反抗过自己的本心。
或者说——
他依照自己内心的呼声站在了这场席卷沙俄的革命浪潮的浪尖。
其实,俄国二月革命也好、十月革命也好、我国的辛亥革命也好、南昌起义也好,这些最初扯起反抗旗帜的伟人们心中并没有什么伟大的社会主义信仰和资本主义理想。他们心中最朴实的愿望就是夺回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权利——吃饱穿暖、不受压迫、不受奴役。
他们的初衷就是寻找一个能拯救人民于水火的制度。
让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没有压迫的国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7152/65b95bca12a53368.jpeg)
(四)无奈的退让
最后分享一下小说的结尾,曾经女管家出身的议员艾瑟尔带着她和菲茨伯爵的孩子和伯爵巧遇的场景。
在上下议院交界区那条铺了红地毯的狭窄楼梯上,他们遇见了菲茨。他也带着个年轻的访客,他的儿子乔治,他们叫他宝宝。
艾瑟尔和劳埃德往上走,菲茨和宝宝正从上面下来,他们在楼梯中段碰面了。
菲茨盯着她,似乎想要让她让路。
菲茨的两个儿子,宝宝和劳埃德,一个是伯爵名号的继承人,另一个则是私生子,两人同龄。他们互相打量着,毫不掩饰对彼此的好奇。
艾瑟尔记得在泰·格温的时候,每当她在走廊里遇见菲茨都必须站在一旁,垂下眼睛等着他走过去。
现在,她站在台阶中央,紧握劳埃德的手,盯着菲茨说:“早上好,菲茨赫伯特伯爵。”她蔑视地扬起下巴。
他也盯着她,脸上露出愠怒之色。最后他说:“早上好,莱克维兹夫人。”
她看着他的儿子。“你一定是阿拉伯温子爵吧,”他说,“你好啊?”
“你好,夫人。”孩子礼貌地说。
她对菲茨说:“这是我的儿子,劳埃德。”
菲茨不去看他。
艾瑟尔并不打算轻易放过菲茨。她说:“跟伯爵握个手,劳埃德。”
劳埃德伸出手说:“很高兴见到你,伯爵。”
冷落一个九岁的孩子实在是有失风度。菲茨不得不去握手。
这是他第一次触摸到自己的儿子劳埃德。
“好了,我们祝你们读过美好的一天。”艾瑟尔轻慢地说着,往前迈了一步。
菲茨的表情非常可怕。他无奈地站到一旁,带着儿子退向墙壁,看着艾瑟尔和劳埃德径直朝楼梯上方走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