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催人思索的“触发器”——试演版话剧《狂人日记》观后感

催人思索的“触发器”——试演版话剧《狂人日记》观后感

作者: 路易十四的悦读吧 | 来源:发表于2021-09-19 17:54 被阅读0次
鲁迅与陆帕,图片来源:“驱动文化传媒”微信公众号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191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波兰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把《狂人日记》改编成了话剧,我在今年的世界戏剧日观看了这出颇负盛名的话剧。

一、试演
我观看的版本是试演版本。欧洲的观众对试演习以为常,通常情况下,观众以极低票价(甚至免费)观看未完成的、尚在工作进行过程中的演出,创作者再根据观众的试演反馈对演出做出调整。陆帕表示,试演实质上提供的是一个还不完整的结果,反映的是创作的不同节点。“我们不再对完整的作品感兴趣了......当我们给戏剧或者其他形式的作品写上句号,其实是杀掉它的意思。比如小说,小说家写到一半去世了,后面的部分由不同人完成或编辑,我觉得这是作品最精彩的部分,寻求深刻体验的观众会对看到创作过程很有兴趣。”

这场试演版本的票价一点都不便宜,与已经定稿的话剧售价相当。试演版本中结局是没有定稿的,导演会根据观众的观影反馈再对结局进行修改和定稿。

“试演”模式让我想起了商业领域内的一个名词“最小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简称MVP)”。MVP指用最快、最简明的方式建立一个可用的产品原型,这个原型要表达出你产品最终想要的效果,然后通过迭代来完善细节。MVP不是每次迭代做出产品功能的一部分,而是每次迭代都要交付一个可用的最小功能集合,这个集合的功能可以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虽不完善但至少可用。然后逐次迭代做出满足客户预期的产品,直至最后完全满足客户需求。


如何做出最小可行产品,图源网络

通过MVP方法做出来的产品始终是可为客户所用的产品,可以说,客户参与了产品的创造过程。和MVP的运营模式类似,试演也让观众参与了一部戏的创造过程。

二、先锋戏剧
《狂人日记》是一部只有4,000多字的短篇小说,话剧《狂人日记》从晚上19点15分开始演出,直到23点45分结束,总共演出4.5小时,和我之前一般2小时的观影体验相比,这真是一场漫长的戏剧表演。

看完演出后,我不知道如何表达我的观后感。与传统戏剧相比,这是一部没有清晰逻辑线的戏剧,叙事节奏缓慢,演员会在台上出现长达十几秒的空白。虽然这部戏是以小说《狂人日记》为蓝本,但是小说的影子很少;虽然我看不懂,但是我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绪,深深的无力。这部戏让我想起了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演员梅婷在话剧中出演大哥的妻子,即狂人的嫂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是没有的。提起话剧版对于原著的创新,梅婷说:“《狂人日记》的原著像一颗大树,而话剧好比用大树的木材做了另一件艺术品,虽取材于大树,但是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梅婷的比喻让我很有启发,无论是电影、话剧、舞剧、音乐剧、电视剧等艺术形式,都是基于文学这一棵大树,如今大树被加工了,所以我们要像欣赏工艺品一样欣赏文艺作品。

陆帕在与演员的交流中,如其所是地尊重演员。演员王学兵在话剧中出演狂人的大哥,“一场演出下来我不是百分之百所有的时间都是非常集中的,我有的时候会在台上茫然一段时间,这是我从与陆帕合作以来学习到的,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时候。陆帕告诉我,你不是观众的奴隶,如果你累了的话,你不需要强打精神,你只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恢复过来就好了。”我想,这与陆帕戏剧的演出时长太长有很大关系,演员长时间演出是很辛苦的,难以做到5-6小时全神贯注。

同时,陆帕喜欢创新。演员乐曦在剧中饰演狂人,他说:“导演说你不要设计,你不要演你的设计,当你演你的设计的时候,这个人物就不生动了。”嫂子的扮演者梅婷也有相同的感受,“陆帕每一场都希望我们去冒险,不希望重复,不需要我们像描一幅画一样每天描得一模一样”。

陆帕对于创新的追求和对不确定性的接纳是值得我去学习的。试想当我们在进行公开演讲的时候,听众需要的是一个完美的展示,还是一个真实的展示?之前我倾向于一个完美的展示,所以我会在排练时精巧设计,熟练背诵,在正式展示时一步一步按照我的设计流程进行下去,非常不喜欢有意外的突发情况。现在我的想法改变了,真实的展示会不完美,但是演讲者可以和观众形成真实的互动,进行有价值的信息交换。无论是完美的展示还是真实的展示,看个人的选择吧,适合自己的比较好。

影像的使用是陆帕作品的风格标签。陆帕是这样看待影像的使用:“我们现在生活在多媒体时代,多媒体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包括艺术领域。多媒体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全面的观剧体验。在舞台上的这些摄像机扩充了观众的想象空间,与演员的表演形成了对立统一,让戏剧更加完整。所以《狂人日记》大量运用影像和多媒体是想要扩充舞台的边界,通过这些手段为演员提供更多的表演空间,从而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让戏剧表现更有张力。演员在舞台表演时,背景所投射的画面与他的行动相辅相成,观众有多个观剧角度。而投射的这些画面有时是主角的想象,有时是他的回忆。这时,前景和背景会呈现强烈的冲突,有时甚至会自相矛盾。重要的是,两个场景不能完全相同。”


《狂人日记》中影像的使用,赵家的狗出现在狂人的想象中,图片来源:“驱动文化传媒”微信公众号
《狂人日记》中影像的使用,狂人与新新人类大学生对谈的实时影像,图片来源:“驱动文化传媒”微信公众号

在话剧《狂人日记》里,有一段“风筝”的戏。狂人的大哥醉酒了,也许是酒精的力量,也许是大哥需要纾解压抑在心里多年的忏悔,他开始讲述在童年时期,他当着弟弟狂人的面踩碎狂人心爱的风筝的故事。跟随着大哥的讲述,多媒体背景同时播放“风筝”故事的视频画面。


《狂人日记》中影像的使用,“风筝”片段,图片来源:“驱动文化传媒”微信公众号

三、世界性的眼光
“鲁迅”成为了一个文化IP,他不仅是一位大文豪,也是革命家,“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对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呼唤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赵贵翁是《狂人日记》中的一个人物角色,在剧中由李龙吟老师扮演。李老师在博客中写到,《狂人日记》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当时受大人和学校的教育,认为《狂人日记》写的就是旧社会“吃人”,我们要“救救孩子!” 好在“吃人”的旧社会已经被推翻了,我们就是那些孩子已经被救了。我们的任务就是绝不让旧社会卷土重来,打倒一切复辟旧社会的人,不能“吃二茬苦,受二茬罪”。我认为李老师的观点是在中国国内对《狂人日记》的主流解读。

导演陆帕是一个波兰人,他表示在波兰,只有少部分文化精英了解鲁迅这位中国作家。创作话剧《狂人日记》的初衷也是希望将鲁迅的思想造诣及文学精神带到波兰、欧洲,甚至世界。

对于《狂人日记》,陆帕以世界性的眼光重新结构这部伟大的中国著作。李龙吟老师在与导演陆帕的接触中发现,当他还坚定地认为《狂人日记》写的就是“不忘民族恨,牢记血泪仇”时,陆帕看了《狂人日记》的兴趣在于寻找狂人的来龙去脉。

陆帕问剧组所有的人:“狂人是谁?他和鲁迅什么关系?他在日记中写的三十年没见他那个他是谁?狂人说二十年前踢翻了古久先生的流水薄子,古久先生是谁?流水薄子是什么东西?狂人的哥哥是谁?狂人的哥哥说狂人病了,什么病?又好了,怎么好的?哥哥说狂人去外地做官儿去了,去哪儿了?做的什么官儿?狂人的哥哥是个有钱人,狂人怎么能没有嫂子?日记中为什么一次没提到嫂子?赵贵翁是谁,狂人为什么对他这么看中?连赵贵翁的狗鲁迅都给了那么多笔墨,为什么?狂人日记中写道,他也参与了吃人,吃了自己的妹妹,这是指的什么?在鲁迅发表《狂人日记》的1918年,鲁迅笔下的狂人在干什么?如果狂人活到现在,他又在干什么?想什么?”

这一连串问题弄得演员们头晕脑涨。

李龙吟老师找到了他的思考方式与陆帕之间的不同点。陆帕从一开始就是从戏剧逻辑来找寻狂人。他不管谁事先定好了《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意义。他从戏剧逻辑出发,通过鲁迅的小说中的文学逻辑,找出小说描写的人和事的生活逻辑,再按照戏剧逻辑重新编织文学逻辑,再把戏剧文学逻辑搬上舞台形成戏剧逻辑。这是一个戏剧家的思维。

可是,中国读者与观众,是否能抛弃既往认识,一张白纸地重读鲁迅?我以为还是回到梅婷老师的观点,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欣赏《狂人日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催人思索的“触发器”——试演版话剧《狂人日记》观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tx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