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定,必送命。
近来陆续收到面试邀约,均回复“谢谢您,但距离远了”。现在处于两难境地之中的样子,想着把娃接过来自己带,想着每天辅导儿子的学业,但是又执着于对金钱的渴望。
昨天读完曾仕强先生的《财神文化》,书中提到妈妈应在家庭照顾孩子,以家庭为重,男人当应该担起养家的重任。曾仕强先生说没有什么男女平等,只是人们喊着要平等,要平等,声音越大,越说明现在的情况是没有平等。
我看到曾仕强先生的观点,大抵是想给自己找不去工作的佐证,心中所愿,所以所见所闻均是如此。
我不想说出来,不想承认,但是昕昕回去半个月了,我提起她的次数逐渐减少。不带娃的日子太香了,每天睡到自然醒,想熬夜便熬夜,每周末还能跟老大一起出去爬山,多么自由自在呀。
可是心安吗?不,没有。有时会想,她长大了会不会不听我的话,她会不会怨恨我不带她?当然,生活所迫,不得不以经济建设,解决生存问题为先的家庭除外。感谢老天,我家还没到这个地步,因此我不带她,心是不安的。
可是会说,我们当父母赚钱的黄金时期过了,等孩子长大需要经济支持时,我们拿不出怎么办?我问儿子,你选择跟父母在一起还是选择过富裕的生活,如想买玩具就买,想出去玩就玩,他坚定地选择了跟父母在一起。我问我20多岁的外甥女,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对父母不太信任,她说:“当然是跟父母在一起呀!”
我内心里有个声音一直说着“接昕昕回来吧”,但又有个声音说:“你的愿景呢?你想出国的呢?就这么放弃了?你老了,想成为孩子们的负担吗?儿子的房子、读书资金呢?女儿的嫁妆呢?所谓的圈层跨越呢?”
对,这些声音是欲望的声音。“没有欲望就不会拼搏”,“欲望是人类奋发向上的动力”......
如果回到我的小时候,我希望什么呢?我不喜欢妈妈没完没了地抱怨,但我喜欢每天睁开眼就看到妈妈。我想起小时候,我们回家如果没看到妈妈,总会立马问“我妈妈呢?”我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我总会知道“妈妈一定会给我托底”,这份信任一定是妈妈的陪伴给予的。
还有另一条路,让婆婆来带娃,我去上班;请个阿姨来带娃,我去上班。可我不愿意。跟婆婆分开住,情绪很稳定。我乐于提供一日三餐,洗衣做饭;阿姨来带娃,她的工资抵得上我一个月的薪水,当然可以用阿姨到女儿上幼儿园,也就是2-3年的时间。或者,将女儿送到托班,晚上再接回来。这些都是可选方案。最佳方案一定是自由职业,有一份自己的事业,有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
综上所思,我当下最该做的是发展自由职业的能力。如何能做到呢?自由职业必须自律,把它当作一份事业来做,不然会左右摇摆,心不定,必自命。接着的问题是,通过自由职业,期待何时有现金收入呢?这正不好说。如果一直没有,自己能接受呢,会对我们整个家庭产生不可接受的影响吗?目前看来,不会影响。只是财富积累的速度放慢而已。
那么来自外界的声音和评判,能承受吗?这个世界上真正会关心你的人只有父母,更可以说只有妈妈;而其余的声音,可能一部分来自同伴的压力,比如没有同龄人成功;而绝大多数人才不会关注你呢。只有当你站在高位时,除了父母,有很多眼红的人希望你倒下,网络上不乏这样的案例。
曾仕强先生说的“心安理得”,于我来说,不能出国算是一种遗憾;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等到暮年,我会生起愧疚之心,不能心安理得。这么一想,就清楚了。
我当然认同金钱能给人更多的机会,但是一个人一生能有多少财富,好好求,跟自己德行能力匹配,不贪不嗔,做到“心安理得”四个字是佳的行为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