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蛮横霸道,一不高兴就随意发脾气,对父母呼来喝去,父母说什么都会跟父母顶嘴。在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为家长一直以来,凡是好吃好玩的都会留给孩子,没有谁会和孩子争抢。玩具丢得乱七八糟,让孩子收起来,也不会听父母的话,简直就是我行我素,不服家人管教。
“窝里横”孩子一旦离开家,就开始变得为畏畏缩缩、胆小怕事。比如跟小朋友在一起玩游戏,别的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这类孩子只会默默地寻求家长的帮助,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就像一个特别温顺的小绵羊,一动不敢动。跟在家的形象简直天差地别,父母对此也感到可笑又可气。
当孩子出现这类情绪的转变,父母会感到惊奇,为什么孩子在家如此霸道,出门却跟变了个人一样。可是在询问孩子究竟内心在想什么,是不是害怕别的小朋友,孩子却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形容出自己情绪为何会如此变化。
"窝里横"孩子这种状态当然不是偶发事件,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当孩子有这种性格变化时,家长不能一味去责罚孩子,更应该去思考“窝里横”形成的背后原因。
“窝里横”孩子形成原因
窝里横的孩子的养成,有很大原因是家长的内部教育出现了问题。那么,这样孩子的父母,是哪里没有做好呢?
1、家长对孩子过于宠溺。现在很多家庭都是1个孩子,6个老人的模式,全家人的宠爱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尤其是老人,舍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简直就是有求必应,哪怕孩子要天上的星星,都会想办法取下来。
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识非常强,他会认为全世界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在家说一不二,横行霸道。但是当孩子出去的时候,他会发现,周围的人并不是以自己为中心,别人不会事事顺着自己的心意,于是孩子开始感到惊慌不安,不知所措,变得小心翼翼,不敢招惹别人。
2、孩子总是宅在家里,不与外界接触。
很多家长平时很少出去,所以孩子也都是跟着父母宅在家里,没有社交。孩子很少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在家里就是自己看电视,自己玩手机,自己玩积木,他习惯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慢慢地,孩子就会丧失与人交流的能力,不懂得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于是,当他面对外面世界的时候,他会感到紧张、惶恐,害怕,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3、缺乏秩序感,没有立好规矩
窝里横的孩子,在家教育基本比较松懈、纵容,才会导致孩子窝里横的情况。没有人管束,对孩子没有规矩约束,孩子内心缺乏秩序感,才会形成在家无法无天的性格。可是一旦进入外面世界,感觉自己生活的环境,跟外面相差甚大,无法遵守社会秩序,导致最终情绪割裂,就会变得十分懦弱,胆小。
4、家长无原则地妥协
“窝里横”孩子,很大程度上与父母没有原则的让步有关。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么完全没有原则,要么定了规矩,却轻易妥协。比如孩子想买一个新玩具,妈妈说:“你的玩具太多了,这次说什么也不能买!”孩子一听,马上就哭闹:“我就要!我就要!”妈妈拗不过孩子,最后无奈地买下新玩具。时间久了,孩子就有了经验:多哭、多闹,目的就能达到。
5、感觉自己与人差异过大
这类孩子因为长期被家庭纵容,到了外面,发现自己与其他孩子的差别。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而自己只要加入,就会导致矛盾。他们会觉得自己好像就是不合群的那个,会开始自卑,不知道如何融入其他朋友的生活。就会形成遇人胆小,不愿交流的情况。
6、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在家里无论自己做什么,父母都会原谅。父母越去包容孩子,孩子自己本身就越是依靠父母。可社会的规则不是如此,社会是残忍的,需要孩子靠自己才能坚持下去。自身不足够强大,一旦到了外面的社会,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家人的照顾,自己就畏首畏尾,这全是因为,他们自身没有给自己建立强大的安全感。
避免孩子“窝里横”需要改变教养方式
孩子家里家外一硬一软,其实是父母教养方式惹的祸。要想改变孩子的这种“两面派”行为,还得从改变教养环境做起。
1、 不再过度保护。孩子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做。比如收拾书包,洗袜子,整理自己的房间。不介入孩子与他人纠纷,而是接纳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情绪平复,引导他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会孩子学会尊重家人感受,进而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孩子在家里发威时,受伤害的父母要向孩子表达自己受伤的感受,让孩子学会尊重,这样多做一段时间,孩子就学会父母的表达方式,进而在学校不再受委屈。
3、多给孩子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
因为同伴交往是平等的,外人不会像家人那样小心翼翼地伺候孩子,如果他不修正自己的行为,就会受挫。在孩子获得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大人再向孩子传授一定的同伴交往技能,并放手让孩子去实践,让他在独立解决交往冲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
4、对孩子的进步加以表扬
对他的进步和闪光点要多加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这样,他的内心才能更强大,才能多一分独立面对外部世界的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