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想成功,每个孩子都想和别人有良好的关系,每个孩子都想有归属感和价值感。当我们牢记这一点时,我们就先假定做出不良行为的孩子无辜。
我们就不会认为孩子是在给我们找麻烦,我们会假设他们是想要得到积极的结果,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达到这个目的而已。他们尚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或者还没有成熟到以恰当的方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帮助孩子培养他们需要的这些能力,正是我们的责任。想要有效的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就必须建立在这样的态度上:“我知道你想要成功,我该怎么帮你?”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态度孩子才更可能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 ❤️
孩子会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从观察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据此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向。从童年起孩子们就必须学习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
孩子的天性是他们的内在环境,一岁前孩子们用大部分时间学习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他们要学会手脚协调等,移动自己的位置,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学习怎样让身体各个部分按照大脑发出的指令自如行动。他们观察,学习,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接受各种信息,进行自己的解释和理解。慢慢长大后,他们开始学习利用自己的智慧做事情。通过一次次的经验,包括成功和失败,他们对自己内在环境进行认知和调整,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遇到障碍或困难时,他们要么调整,要么放弃。有时候当孩子面对某个短处,他们甚至会发展出自己的特长。❤️ ❤️ ❤️
孩子天生尽其所能寻找归属感。如果成长健康,孩子保持了内心的勇气,那么他就不容易出现问题,能够随遇而安、顺其自然,通过展现能力和积极参与找到归属感。而如果孩子觉得气馁,没有得到鼓励,他的归属感就得不到满足。于是他的重心就会转向通过他人得到归属感和自我认知。
孩子的所有注意力都会转向这个目标,通过恼人的行为或者可爱的行为,总之通过一切方式,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样的孩子一般通过四个错误的目标来寻求归属感,要想将孩子的错误目标引导至有建设的健康行为,我们需要了解四个错误目标。当然孩子需要我们的关注,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支持、手把手的训练、感情连接和爱。❤️ ❤️ ❤️
感到气馁的孩子的第一个错误目标,是通过得到“过度关注”来寻求归属感。受到这个错误目标和动机的影响,孩子认为只有当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时,才能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感。因此他会发展出各种得到关注的技巧,找到各种让别人为自己忙活的方式。
如果爱的方式得不到关注,孩子可能改用令人恼火的方法,比如哭哭啼啼,恶作剧,拖拖拉拉,引起关注的方法。孩子会认为父母为他的行为而暴跳如雷时,至少他们注意了他的存在。
每次我们对这种要求过分关注的行为妥协或者让步时,就是增强了孩子的错误观念,更令孩子相信, 只有用这种错误的方式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 ❤️
感到气馁的孩子寻求归属感的第二个错误目标,是“权利之争”。
通常出现在父母强制制止孩子要求关注的行为后,孩子会决心用权利之争来击败父母,从拒绝父母的正当要求中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中的孩子会觉得,如果顺从父母,就是屈服于比自己强大的权利,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感。
对有些孩子来说,被比自己强大的权利打败,让他们不安,结果他们就会通过所有的努力展示自己才有更强大的权利。以争夺权利这样的方式长大的孩子,会觉得唯一获得满足感的方式,就是恃强凌弱或者成为专制者。❤️ ❤️ ❤️
感到气馁的孩子寻求归属感的第三个错误目标是报复。 当父母和孩子逐渐在权利之争中越陷越深,都想征服对方,就有可能发展出强烈的报复行为。
内心沮丧的孩子可能会认为只有报复才是体现自己有意义和有价值感的唯一途径。现在他确定自己不被喜欢,也没有足够的权利,那么他的价值感要通过伤害他人来体现,这是为了补偿自己受伤的感情,他的错误目标就是反击和报复。
这样的孩子他需要被人真正理解和接纳,帮助他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 ❤️ ❤️
彻底气馁的孩子会产生的第四个错误目标表现为自暴自弃。
一个彻底气馁的孩子会完全放弃自己,他觉得无论做什么有用的事儿、没用的事儿,他都没有成功的机会。他觉得非常无助,进而利用这个无助感夸大自己的弱点,有时甚至是夸大自己想象出的弱点,目的是避免去做那些他预料自己会失败的事情,否则会更难堪。看起来笨手笨脚的孩子,通常是个气馁的孩子。
当父母放弃孩子的时候,孩子也认为父母已经放弃他们了,孩子对自己这样的错误观念,来源于一系列挫败的经历。事实上所有的孩子都有价值!❤️ ❤️ ❤️
利用自然后果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我们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真实和诚实的学习机会。使用合理的结果,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不能强迫,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健康行为。
父母需要一段时间来练习,直到这种新模式成为我们的第二习惯,而且这个练习的过程并不容易,要求我们大量思考,经常提前想象后果如何。不需要成人介入而自然发生的事情,就是自然结果。
自然结果没有父母的干涉,压力完全来自于现实情况,这样的结果经常有效。❤️❤️❤️
有时候我们很难区别坚定和强硬的不同。坚定对孩子很有必要,它提供界限,没有界限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如果没有界限,孩子就会不断探究父母的极限在哪里,最后容易出现的结果是他们的行为越来越过分甚至极端,导致受到惩罚,造成所有人的不愉快,破坏了和谐的亲子关系。
不带强硬的坚定态度,需要我们首先学会互相尊重。我们要尊重孩子有决定自己意愿的权利,我们也要学会对自己尊重,不让不良行为的孩子摆布我们。❤️ ❤️ ❤️
尊重孩子的需要和意愿完全必要。我们需要培养出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孩子的要求是他的需求还是冒出来的怪念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整体情况做出判断。
当孩子提出她的要求,家长觉得不合理时,妈妈需要明确告诉孩子她会怎么做,然后让自己决定。家长面对孩子的行为不解释,不争执,不强迫,也不妥协孩子的要求,当孩子看到妈妈的坚定时,她可能就妥协了。
坚定就是我们拒绝孩子提出的过分要求,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当我们做出合理的规则和决定时,需要有坚定的态度,孩子很快就会从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中理解情况。❤️ ❤️ ❤️
一旦父母对自己的坚定赢得了孩子的尊重,同时也尊重了孩子,就很容易引导孩子发展对秩序和规律的尊重。如果父母过分保护孩子,他无法体验不尊重规律的后果,那么他就不会尊重秩序和规律。
孩子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需要学习尊重自然法则。父母无法通过说教让孩子学会怎么保持自行车的平衡,他就只能从实际经验中学习。所以在任何需要尊重秩序和规律的领域,孩子都需要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从行为中而不是从语言中学习。就像我们会安装自行车训练轮,但是当他们掌握以后,我们会把训练轮卸掉,这就是我们给予孩子合适的训练。❤️ ❤️ ❤️
孩子不遵守规则,是现在父母们最普遍的抱怨。孩子们通常正是用这种反叛形式来对付大人。父母越是要求孩子把东西放好,大多数孩子越是觉得讨厌。孩子必须体会秩序和规则是自由的一部分,如果不守秩序,所有人的自由都会受到影响。
这形成相互尊重。尊重孩子,意思就是父母不能强迫她们遵守规则。尊重自己,意思就是不能替她们收拾,不去催她们做自己应该做的事。父母运用自己的觉察和创造力,可以想出很多友善的方法,既能避免强迫孩子遵守秩序,又让孩子体会杂乱的感受,这样来引导她们遵守秩序。
在大多数孩子不遵守秩序的实例中,能看出是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有更深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不能只用自然结果这样一种方法来解决,父母要首先想出一个方法和计划,先修复有问题的亲子关系。❤️ ❤️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