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本来是开了个微信公众号写点东西的,但一直未有下笔。后来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说简书上书写格式更符合平日的书写习惯,所以就来到了简书。一过来 就发现有不少小文章,还是蛮有意思的。就读了起来。由于本身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所以着重看历史方面的文章。读的多了,感觉不少文章戏说成分过多,缺乏深度,甚至没有当年 明月的深度。不过仔细想来,也可理解,毕竟正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鲜有人能够静下心来搞点学问,哪怕是出于爱好。当厚重的历史都被当做心灵鸡汤的时候,不知是喜是悲。
今天外面很乱,林丹出轨,黄晓明丢书 ,是八卦还是营销,真的很难说清楚。反正是再次验证了微博的强大辐射作用。不由得想就微博发发感慨。记得那是2009年,冬天来的出奇的早,10月31日北京下起了大雪,微博就是在这个时候横空出世,成为当年最流行的名词。一直玩博客的我,也成为了最早一拨玩微博的人,我当时刚辞职,不想工作,正好闲的不聊,就整天抱着电脑在刷微博。当时的微博是那样的朴素,简洁,虽然140个字的限制让人憋得难受。当地的微博还不像现在充满了八卦和营销,还是颇有写文艺的东西在,毕竟是由新浪博客演化而来的,插一句,虽然新浪博客现在已经日渐衰微,但当时的文化气息还是满满的,当年明月等网络作家还是每天在新浪博客上更新,每天等更的心情还是很急切的,自己也会有感而发,发发牢骚,虽然转发和评论只是个位数,也毫不在意。毕竟可以满足一个文学青年的需求,刷微博,写博客在那段时间内还是我的一项重要的爱好。后来重新换了工作,天天加班,也就渐渐的没有时间或者是精力去写博客了。但刷微博的习惯的还是保留下来。现在想想,当时的微博还是蛮好的,可以找到特别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八卦固然存在,但谩骂和营销却很少,至少在可以承受范围之内。作为一个财务工作者,出于对微博的热爱,还是很关注新浪的财报的。却看到很令人担心的一面,微博用户数亿,成本巨大,营业收入却寥寥。好像那年微博的收入只有区区几百万,跟数亿的成本相比九牛一毛,新浪如此之大的上市公司年利润只有1000多万。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产品,却缺乏恰当的盈利点,这绝对是个致命的缺陷。互联网行业从来都不缺乏创意,缺乏的是盈利模式。这其实是个悖论。如果一个产品一旦商业化,就会丧失它的活力,就会变得很平庸,就不再是创意,而仅仅是个商品而已。微博也没有脱离了这个规律的宿命。自从微博宣布和阿里合作那天,就有人开始质疑微博商业化问题,认为过度商业化会葬送到 微博。特别是微信的横空出世,更加剧了微博的唱衰。然而事实却大出意料。微信始终未能实现商业化,越来越变成一个通讯工具,无法摆脱熟人社区这个封闭的环境。而微博这个具有强烈媒体属性的平台越来越公开化,已经演变成一个最大的媒体平台。从我个人感受而言,一旦有大事情,第一反应就是上微博。微博的及时性已经不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虽然微博上充满了谎言。充斥这谩骂,但如果我拨开层层迷雾,会发现其中真实的存在。相反的是朋友圈充满了鸡汤和温情,却唯独缺乏真诚。仔细想来这个与中国的社会环境有个莫大的关系。微博最大的成功在于非实名制。中国几千年来的威权政治下,人们总是习惯于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阳奉阴违成为人的生存之道好游戏规则。自古君骗臣,臣欺君,父骗子,子欺父。欺骗上面还带着一层温情的面纱,善意的谎言,为了你好,大局为重,等等措辞成为谎言的遮羞布。每个人在人前显得高尚谦卑,内心又是多么龌蹉肮脏 。微博的不实名,对人性虚伪的劣根性给了极大的释放。可以随便谩骂诋毁,又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对于生活在压抑虚伪之中的芸芸众生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福音。生活在忍气吞声,在互联网可以随意谩骂,这是一件多么爽的事情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