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痞子文艺
雄健
崔哥与冯导,前不久正在网络爆热,现在慢慢冷下来,中枪的仅是范冰冰的“纳税”。看了一阵热闹之后,似乎也有些观感,与大家来聊一聊“痞子文艺”。
文革之后,全社会痛定思痛,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革的特点,狂乱糊涂四个字,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伤害是巨大的,伤了中国文艺的原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出了一些成果,其中以王朔和冯小刚为代表的痞子文艺,发展壮大起来。什么原因呢?主要是痞子文化接地气。与文革的疯子文艺主要依托宣传机器不同,痞子文艺主要依托市场,与文革的疯子文艺主要是政治工具不同,痞子文艺主要是在文艺市场上,挣钱花。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痞子文化有其社会历史背景,有其接地气的优势,它的主要问题是格调格局太低,主导它的,是市场价值的追求。
王朔的文学作品,如《顽主》、《过把瘾就死》、《一点正经没有》、《千万别把我当人》等,曾经在中国风麾一时。王朔之后,冯小刚的电影大行其道,如《甲方乙方》、《非诚勿扰》、《天下无贼》、《不见不散》、《手机》等,这些电影在商业上比较成功,痞气有些减弱,但骨子里,还属痞子文艺。
冯小刚后来拍的《集结号》、《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和《芳华》,把商业性与主旋律对接,已经脱离痞子文艺的范围了。
痞子文艺,本来不能在大堂之上,但它却在某一个时期内,成为中国的主流文艺。究其原因,主要是文革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使主流文艺出现断层和空白,它便应运而生,充当主流文艺。
痞子文艺,对中国文艺发展有一定贡献,首先,它给社会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过去的视角都是政治挂帅,痞子文艺从普通人的视角,讲述有点刁气的市民的生活。所以,它受到城市居民的喜欢。其次,它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文字风格和电影语言都得到丰富。最后,它给文艺带来了商业思维,提高了文艺的生存能力。
但痞子文艺格调较低,作品没有深度和厚度,人文价值较低。
中国的文艺,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的主流文艺,我认为它会出现三个特征:公民文化、君子文化和分享文艺,是这三者的混合体。君子文化,是民族文艺的继承,公民文化是文艺现代化的发展,而分享文艺,则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完善,互联网新技术把现代文艺变成为分享文艺。比如“百家号”和“简书”,就是分享文艺的代表,它们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