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拙作,学术概念逻辑错误还请前辈们斧正。)
人是有个体差异的,正因为那一个个形形色色的人才组成了万千世界所有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同样,季节也如此。相比而言,我不是很喜欢南方的四季如春或四季如夏。相比北方的绽放炎热萧瑟寒雪更为我喜爱。
刚刚查了查情绪与季节的关系,就拿现在的秋天来说,有人会欣喜,有人会悲伤,决定情绪的因素其实基本就是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忙碌了一年,在这个季节他们得到了他们所付出的果实;而对于一些不愁吃喝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也只能是落叶和萧瑟。除此之外,请允许我来浅谈一下。
其一,气温是影响人体情绪的重要因素,冬天更易使人冷静,而夏天更易让人急躁,想必我们每个人都对此有所感触。清晰地记得在初高中头放暑假前是我们最期盼也是最燥热的时候;一面是放假的雀跃,一面是期末的焦急。那时班主任经常说一句话:我知道这个天气大家肯定内心都躁得慌,再坚持一下,好好看看书复习复习,等考完试也能好好过个假期。同理,秋,是从夏至冬的过度;在人体大脑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它能够分泌“褪黑素”。这种激素能促进睡眠,但分泌过盛也容易使人抑郁,气温的变化对其分泌会产生间接影响,尤其是在冷热交替的换季时节。所以对于我来说秋天也是我灵感来的最旺盛的季节,其实与农民一样,也算是收获的季节吧。
其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阴阳,五行,这些玄学必不是我一个毛头小子能理解的;我仅浅知,所谓佛家的七情六欲,医学的五脏六腑,还有道家的阴阳五行都是互有交集,彼此渗透的。比如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与五行学说和四季变化存在着相应的联系。以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的“金”为例:五脏中的“肺”属金,七情中的“悲”属金,四季中的“秋”也属金。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连绵的日子里,人们除了容易“秋燥”,有时也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有的人说这些都是封建迷信,而有的人则会对他深信不疑,而我认为,世间万物“存在即合理”每一种事物的出现都是为了适应其当时的背景和需求,而之所以这些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能存在至今,并称为一门学科,那就有他存在的道理,与缘分一样,佛说“前世三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一次擦肩而过”,而把这些给那些理工科从来不信因果宿命缘分论的人来说,这些玄乎其玄的东西,或许他们用量子力学也能得出相似结论。又或换做心理学,“墨菲定律”指出心理暗示作用的强大,所以当人想什么一般就会出现什么,梦境也只是意识看潜意识的窗子,而梦境本身就是大脑的肌层对于内心的真实意图的解读和重新构架甚至是期盼。此时说到这里,信与不信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其三,综合医学,气温与心理来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的骤然下降,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低温抑郁症”。这个想必我们每个人也都有所体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今天风和日丽,天朗气清,外出郊游的人就会多一些,假如今天黑云压城,云迷雾锁,可能在家睡觉的人就会多一些。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我浅薄的学识,这就要谈到“气学”。我们去查一下“气”,可以看出它除了是基本汉字,还是哲学用语,风水术语,中医术语等。古有王充《论衡》:“天地气合,万物自生”。还有张载《正蒙·太和篇》:“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气分阴阳,是质与能的统一,以及万物由气所化的原理。反映于人,则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我们提到灵芝人参一类众人皆知的大补品总会想到:“汲取天地之精华”一词。其实说道根本上就是一种观想的方法,把自己和天地融为一体而已。
而我想天气,情绪,阴阳,五行,气学等等一切都是息息相关,共生共存的吧。
最后。我们不妨看一下“愁”这个字,所谓“愁”就是心上有秋;古人造字最为巧妙,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古人几千年甚至万年的阅历的提炼。想必那一定不是我们能用现代科学能真正研究清楚的。网上说,有悲秋情绪的人,一定是有相当文化品位、感情丰富敏感的人,这样的人对人生体验深刻,在人格上最求完美,更应该得到尊重和爱护。对此我并不敢苟同,可以说在秋天情绪多的人敏感,但实在谈不到尊重爱护。而与上文提到的一样,对于我这种懵懂蒙昧,不谙世事的一个“白面书生”来说,苟同与否也指代表我现阶段的想法,存于世上短短20年,上不如饱经世故,阅人多矣的长者与智者,下不如天真无邪,卧剥莲蓬的垂髫总角孩童。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这是林黛玉感往日多心,哀与宝钗前途渺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这是白居易在南浦送别亲友的离愁别绪。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这是纳兰性德悼念亡妻的思念。
网友评论